{蜜色影院}-亚洲日韩视频一区二区,亚洲国产成人综合网站,日本人中文字幕高清在线网站,亚洲精品久久精品亚洲精品,日韩素人在线观看,欧美日韩福利电影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首頁 > 2007

索引號:ND001-0202-2007-01093

失效時間:

發文機關:

成文日期:

標題:內鄉縣人民政府關于印發內鄉縣林業生態建設規劃的通知

發文字號:

發布日期:2007-12-08

內鄉縣人民政府關于印發內鄉縣林業生態建設規劃的通知

內鄉政府門戶網站? gmyjh.com ??2007-12-08?? 來源:內鄉縣政府網站

內政〔200793

內 鄉 縣 人 民 政 府

關于印發內鄉縣林業生態建設規劃的通知

各鄉鎮人民政府、縣直有關單位:

《內鄉縣林業生態建設規劃》已經縣政府批準,現印發給你們,望認真組織實施。

附:內鄉縣林業生態建設規劃

二○○七年十二月七日   

附件:

內鄉縣林業生態建設規劃

20082012年)

第一章   內鄉概況

一、自然地理概況

(一)地理位置

內鄉縣位于河南省西南部,伏牛山南麓,南陽盆地西沿。地理坐標介于東經111°34′~112°09′,北緯32°49′~33°36′之間。東接鎮平,西鄰西峽、淅川、南矚鄧州,北部和東部與嵩縣、南召相連。南北長84.5公里,東西寬54公里,總面積2465平方公里。

(二)地形地勢

內鄉縣地形復雜,地貌多樣,中山、低山、丘陵、平原過渡明顯。北部山區白草尖為最高峰,海拔1845米;西部低山石質丘陵,平均海拔400米左右;南部黃土丘陵,平均海拔250米左右;中部為湍河、默河下游的條帶式沖積平原,最低點為湍、默河交匯處,海拔145米。全縣地勢北高南低,山脈走向自西北往東南傾斜,寶天曼峙其后,靈山橫其前,山巒層疊,崢嶸萬狀,坡陡谷深,山勢雄偉。

(三)氣候、水文

內鄉縣屬季風型大陸性氣候,季節變化明顯,降水適中,無霜期長。其特點是:冬長較冷雨雪少,夏季炎熱雨集中,春暖多干旱,秋涼多陰雨。年平均氣溫15℃,極端最高溫度42.1℃,最低溫度-14.4℃,年均活動積溫4702℃,無霜期225天,初霜日為1028日,終霜日為324日,年平均日照時數為1973.6小時,日照率為53%,從多年的降水情況看,7月份最多,1月份最少,夏秋季多,春冬季少,年平均降水量790mm

內鄉縣屬長江流域的唐白河水系。主要河流是湍河,為白河的支流,發源于北部山區李青垛南麓,主要支流有默河、黃水河、長城河。全縣大小河流都是冬春流量小,夏季流量大,基本上常年不斷水,涇流量比較豐富。

(四)土壤

全縣境內土壤共有6個土類,13個亞類,32個土屬,94個土種,其中以棕壤、黃棕壤、潮土和灰質黃沙土為主,屬中性或微酸性,東北部山區以棕壤、黃棕壤為主,中部以黃棕壤、潮土為主,屬于沖積平原區;西南部以黃棕壤、灰質黃沙土為主,屬于淺山丘陵區。

(五)生物多樣性

內鄉縣處于北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地帶,有著豐富多樣的生物物種資源。區域內兼有南北方樹種,天然林為落葉闊葉林,人工林為針闊葉混交林。初步考察維管束植物就有兩千余種,加上蕨類、菌類、地衣、苔蘚等可達四千種以上,僅木本植物就有500多種,其中喬木樹種200余種,國家一、二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有:銀杏、紅豆杉、水杉、連香樹、香果樹、秦嶺冷杉等17種。主要森林動物有豹、鹿、獐、大鯢等164種,其中國家一、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有:黑鸛、白鶴、斑羚、金雕、大鯢等17種。益蟲已初步發現有8個目190種,主要有寄生蜂、瓢蟲、草蛉、螳螂等。

二、社會經濟概況

(一)行政區劃

內鄉縣轄城關、湍東、趙店、赤眉、板場、夏館、七里坪、馬山口、余關、王店、灌漲、大橋、師崗、瓦亭、乍嶇、西廟崗16個鄉(鎮),289個行政村,2821個村民小組。

(二)社會經濟發展

我縣是一個山區農業縣,總人口64.8萬人,其中農業人口53.6萬人,非農業人口11.2萬人,農業勞力21.2萬人,其中50%以上常年外出務工。2006年全縣國民生產總值63.6億元,一、二、三產業比重為29.147.323.6,其中林業產值實現4.3億,占農業總產值31.8億元的13.5%,地方財政收入1.63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7932元和3415元。

(三)交通、通訊

內鄉縣交通條件良好,濟南空軍機場建于境內,312國道、豫515253線省道穿越而過,寧西鐵路、宛坪高速橫穿東西,村級道路實現村村通水泥路。全縣鐵路通車里程25公里;國道通車里程26.6公里,省道通車里程179公里,縣級公路總長139公里。全縣基本形成了縱橫交錯的交通網絡,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條件。

三、生態環境概況

近年來,內鄉實施了旅游名縣、工業強縣和林牧大縣發展戰略,在林地面積大幅度增加、生態環境狀況顯著改善、水土流有效遏止的同時,隨著城市框架的不斷拉大和工業規模的不斷擴張,環境與發展的矛盾日益突出,自然災害頻繁、土壤質量下降等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已成為制約全縣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重要因素。

(一)自然災害

由于受季風氣候和地形的影響,內鄉縣境內干旱、暴雨、大風、冰雹等自然災害每年均有不同程度的發生。

干旱:干旱是影響內鄉縣農業生產最嚴重的自然災害。大面積、長時間干旱時有發生,春旱平均兩年一遇,初夏旱平均四年一遇,伏旱平均兩年一遇,秋旱平均每兩年一遇。

暴雨:暴雨是內鄉縣主要災害性天氣之一。由于排水不良,常發生洪澇災害,造成嚴重經濟損失。湍、默河上游夏館、赤眉、馬山口等諸多段河床較高,易遭水災,雖經多次改造仍為防洪重點區。

大風:大風主要集中在35月份出現。可吹跑農作物種子,吹斷幼苗,造成“缺苗斷壟”和高稈作物倒伏,引起減產。

冰雹:內鄉縣地形復雜,天氣多變,冰雹多,夏季或春夏之交最為常見,小如綠豆、黃豆,大似栗子、雞蛋,對農業危害很大,猛烈的冰雹打毀莊稼,損壞房屋,砸傷人畜。

(二)水土流失

內鄉縣總面積345.94萬畝,其中輕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積228萬畝,占總面積的66%,在輕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積中,面蝕129.6萬畝,占全縣總面積37.5%,溝蝕72.7萬畝,占21%,重力侵蝕25.7萬畝,占0.7%

(三)環境概況

隨著招商引資力度的不斷加大,部分中小型企業落戶內鄉,同時各種廢水廢氣對環境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在全縣四大河流中,默河流域污染相對嚴重。土壤污染的影響日漸突出,農村生活污水、垃圾及畜禽養殖廢棄物排放量逐年增大。

第二章   林業現狀

一、林業資源現狀

根據2003年森林資源清查結果,全縣林業用地面積203萬畝,其中有林地178萬畝,疏林地3.2萬畝,灌木林地5.8萬畝,未成林地造林3.8萬畝,苗圃地0.12萬畝;無林地12.2萬畝,其中宜林荒山荒地12.2萬畝。全縣活立木蓄積320立方米,有濕地面積4547公頃。

二、主要成就

(一)造林綠化成效顯著

“十五”期間,全縣累計完成大面積造林32.17萬畝,占計劃25萬畝的128.7%,其中完成退耕還林工程造林16.8萬畝,(其中退耕地造林6.6萬畝,荒山配套造林10.2萬畝),長防林工程造林3.4萬畝;外資造林1.77萬畝(其中亞行造林1.35萬畝,APP造林0.42萬畝)。通道綠化里程達1260公里,基本完成了國道、省道、縣道及鄉村道路的綠化植樹任務。封山育林累計達到13萬畝,野生資源嫁接改造3.1萬畝。截止2006年底,全縣林業用地面積達203萬畝(比“九五”末增加10萬畝),占總土地面積的55%。有林地183萬畝(比“九五”末增加15萬畝),林木覆蓋率60.1%(比“九五”末增加7.4個百分點)。

(二)林果產業日漸強大

“三區一帶”林果業發展格局已初步形成,即:在北部山區建成10萬畝以板栗、山茱萸為主的干果和木本藥材區;在中部淺山區丘陵區建成了5萬畝以油桃為主的鮮果區;在西南部建立了4萬畝花椒區;湍、默、刁、黃四河兩岸和道路兩旁建成了20萬畝楊樹速生豐產林帶。全縣林果基地面積達55萬畝,林果產品年產量達4000萬公斤,2006年林果業總產值4.3億元,林果業已成為群眾增收的重要來源。以木材加工為主的林產品加工業初具規模,年加工能力在5萬立方米以上。森林生態旅游業發展勢頭強勁,有森林公園2個,生態旅游景區3處,寶天曼、七星潭等森林旅游區基礎設施逐步完善,年游客量在10萬人次,2006年森林旅游業總收入800多萬元。林下經濟蓬勃發展,林下養殖、林間套種等年收入3600多萬元。

(三)資源管理不斷加強

“十五”期間,區劃界定國家級重點公益林36.76萬畝,省級公益林37.4萬畝;建立各類自然保護區2處,面積達21萬畝。2003年在全市率先組建森林公安分局,20052月組建了林政稽查大隊,縣委、縣政府出臺了《內鄉縣森林資源保護管理規定》(內發〔200318號),嚴格征占用林地審批、林木采伐和木材運輸管理,嚴禁天然林商品性采伐;逐年縮減了食用菌種植用材采伐計劃,規范了采伐審批手續和檢查驗收,加強了對寶天曼旅游線路兩側林木資源保護的集中治理,林區管理秩序得到了進一步規范。森林防火和病蟲害防治工作不斷強化,全縣森林火災受害率控制在0.2‰以下,實現連續10年無大的森林火災的發生,有害生物防治率達到89.8%

(四)科技興林成果豐碩

“十五”期間,全縣成立了林果技術服務隊,深入基層開展林果技術培訓指導。每年培訓林果農戶5000多人次;引進1071082000系列速生楊、日本斤柿、京東油栗、北京磨盤柿、陜西大紅袍花椒等20多個林果新品種,在全縣大面積推廣;推廣應用了地膜覆蓋、ATP生根粉使用、楊樹速生豐產栽培管理、截干造林、板栗高接換頭、果樹配方施肥等實用技術,提高了造林質量和果品產量;全縣林業工程項目科技進步貢獻率達40%以上,新品種、新技術普及應用率達90%以上。

(五)機制創新實現突破

以穩定林地所有權,放開使用權,搞活經營權為原則,按照“樹有其主、主有其權、權有其責、責有其利”和“不栽無主樹,不造無主林”的要求,采取農戶承包,大戶承包,拍賣荒灘荒坡、拍賣路段等措施,形成多主體參與,多渠道投入,全社會辦林業的良好局面,徹底扭轉了“年年栽樹不見樹”的局面,大大地提高了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全縣非公有造林面積達14.6萬畝。

三、林業在縣城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是人類發展不可缺少的自然資源,在為社會提供木材和竹材、木本糧油、林化產品、藥用植物等大量產品的同時,還具有調節氣候、涵養水源、保持水土、減少污染、改良土壤、游憩保健以及保護生物多樣性等極其重要的生態服務功能,對維持陸地生態系統的平衡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濕地也是具有多種功能生態系統,不僅包括大量淡水、農產品、水產品等大量物質資源,而且具有巨大的生態服務功能,在調節氣候、蓄洪防旱、降解污染物、美化環境、改善農牧生產條件、保護生物多樣性和珍稀物種資源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享有“地球之腎”的美譽。

內鄉縣森林資源年綜合效益33.5339億元(包括:生態效益25.5739億元,經濟收益4.3億元,社會效益3.66億元)。

(一)生態效益

1、蓄水凈水作用

森林復雜立體結構能對降水層層截持,不但使降水發生再分配,而且減弱了降水對地面的侵蝕。通過林下枯枝落葉層的吸收和過濾,然后緩慢釋放出來,提高降水的利用率。內鄉林地涵養水源總量達到1.22億立方米,涵養水源的價值為1.4579億元;

濕地能將過量的水分儲存起來并緩慢釋放,從而將水分在時間和空間上進行再分配,減少洪澇災害。全縣建立國家自然保護區和省級濕地保護區各一處,面積21萬畝,每年可凈化氮、磷、硫污染物1.68萬噸,凈化水1400萬立方米。

2、固土保肥作用

土壤是土地的根本,保護土壤就是保護土地的生產力。全縣林地年減少土壤流失352.1萬噸,保肥量折算成全氮為2.07萬噸、速效磷0.001萬噸、速效鉀0.03萬噸。減少水土流失的價值為1.27億元,保持土壤肥力的經濟價值為1.24億元。

3、吸碳放氧作用

通過森林資源吸收和固定二氧化碳,已成為國際上許多國家實現降耗減排目標的有效途徑。全縣森林年可吸收二氧化碳65.29萬噸,相當于燃燒26.116萬噸標準煤排放的二氧化碳量,擴大了我縣工業發展的環境容量;年釋放氧57.8萬噸。吸碳放氧的經濟價值為4.4億元。

4、凈化環境作用

森林凈化環境功能主要體現在殺菌和減少噪音上,根據相關研究,每公頃森林凈化環境功能價值為8800元(其中:每公頃森林的殺菌價值為5300元,減少噪音價值為3500元),全縣森林凈化環境總價值達10.73億元。隨著城市人口的增加、規模的擴大,人們對森林凈化環境功能的需求會越來越迫切。

5、庇護農田作用

林業是保障農牧業生產的生態屏障,能有效降低田間風速、減少蒸發、增加濕度、調節溫度、為農作物生長發育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有效避免或減輕了干旱、冰雹等自然災害對農業的危害,促進農作物高產穩產。據測算,全縣森林資源可使農作物平均增產10%左右。

6、其他作用

森林的其他作用包括保護生物多樣性、旅游及休閑娛樂、節能減排等。全縣森林資源年產生的其他經濟價值為6.47億元。其中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年經濟價值為4.67億元,旅游及休閑娛樂的年經濟價值為0.1億元,節能減排年效益為1.7億元。

(二)經濟效益

全縣林果產品年產量達4000萬公斤,改善了人們的膳食結構,提高了生活質量,為縣內藥、果、茶、油等加工企業提供了大量的原材料,拓寬了農民增收渠道,2006年全縣林業總產值為4.3億元。

(三)社會效益

據推算,每30畝森林資源可直接或間接的提供1個就業機會,全縣可提供6.1萬個就業機會,其收益按500/月估算,目前全縣森林年社會效益為3.66億元,林業已成為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民增收、推進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產業。

四、存在的主要問題

內鄉林業工作雖然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取得明顯成效,基本上達到生態縣建設標準,但與現代林業建設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要求相比,還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

(一)生態環境脆弱,建設任務艱巨

以干旱等為主的各種自然災害每年均有不同程度的發生,影響農業生產;還有5.06萬畝宜林地需要造林綠化,大多為立地條件差、綠化難度大的宜林荒山,是多年造林綠化剩下的“硬骨頭”。

(二)森林質量不高,經營管理粗放

有林地樹種以純林為主,混交林比例偏低,結構簡單;林分齡組結構不合理,以幼、中齡林為主;單位面積蓄積量低,平均每畝蓄積量僅為2.3立方米,只有全國平均水平(5.2立方米/畝)的44%;由于缺乏撫育管理,全縣尚有大量殘次林分和灌木林,20多萬畝飛播林因密度過大而生長緩慢;部分路段通道綠化標準較低。

(三)產業結構分散,有待進一步優化

二、三產業的發展相對滯后,林果產品的保鮮、加工跟不上,以“原”字號產品銷售和時令果品銷售為主要形式,產業鏈條還沒有真正形成,林果產業總體效益不太高。

(四)資金投入不足,支撐保障能力不強

由于資金短缺,林業支撐體系建設不完備,林業資源監測手段落后,林業科技成果儲備不足,科研成果轉化率不高,控制森林火災和林業有害生物的能力還有待進一步提高。

第三章   規劃的背景和必要性

一、規劃的背景

在河南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原崛起的關鍵時期,省委、省政府從全省經濟社會長遠發展和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出發、從全局和戰略高度出發作出了建設林業生態省的重大決策。林業生態省是指以林業為生態建設的主體,建成高效益的農業生產生態防護體系、城鄉宜居的森林生態環境體系、持續穩定的國土生態安全體系,使生態承載能力滿足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要求的生態文明社會。林業生態省建設對實現經濟、社會、生態環境良性循環和協調發展、構建和諧中原、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縣委、縣政府認真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的科學決策,要求結合內鄉縣實際,突出特色,高水平編制內鄉林業生態建設規劃。

二、建設的必要性

(一)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的內在要求

黨的十七大把“建設生態文明”提到了發展戰略的高度,要求到20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時,使我國成為生態良好的國家。林業是生態建設的主體,木材等林產品是不可或缺的戰略資源。林業是重要的公益事業和基礎產業,承擔著生態建設和林產品供給的雙重任務。大力發展林業,既是改善生態狀況,保障國土生態安全的戰略舉措,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途徑,又是綠化美化環境、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建設生態文明社會的客觀要求。

(二)是我縣經濟社會永續發展的現實需要

近年來,生態環境問題已成為影響內鄉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加快林業生態建設,構建穩定森林生態系統,不僅可以發揮減少水土流失、涵養水源、凈化污染物等保障國土生態安全的作用,而且能夠進一步增加森林的固碳能力,減緩溫室效應,實現間接減排,擴大環境容量,提濟社會發展的環境承載能力。

(三)是促進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的有效措施

加快林業發展,不僅可以進一步擴大木材等林產品的供給,促進全縣經濟發展,而且可以拉長木漿造紙、人造板、林藥、森林食品,野生動植物馴養繁殖(培植)、苗木花卉、森林生態旅游等二、三產業鏈條,增加就業容量,拓寬農民增收的渠道。

(四)是穩定和提高糧食生產能力的重要保障

完善的林業生態體系,能夠防風固沙、涵養水源、調節氣溫,有效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增強農業生產抵御干旱、風沙、干熱風、冰雹和霜凍等自然災害的能力,使農作物平均增產10%左右。加快林業發展,不僅能促進農業穩產高產,而且其提供的大量林果產品能降低糧食消耗。

(五)是充分發揮我縣土地利用空間和林業潛力的重要途徑

內鄉縣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源頭,區位優勢十分明顯,關系著全省生態的大局。同時,我縣氣候溫和,降雨量充沛,適宜大量的速生、優質樹種生長。現在還有大量的宜林荒山荒地和溝河路渠兩側、四旁隙地等適宜造林綠化,林業發展的潛力很大。

(六)是實現我縣林業跨越式發展的根本保證

內鄉林業生態建設,不僅注重高標準造林綠化,擴大林業發展空間,而且把中幼林撫育、低質低效林改造等納入規劃,著力提高森林質量和林地生產力。同時,通過加強森林防火、林業有害生物防控、森林資源管理和監測、科技服務和基礎設施等支撐體系建設,全面提升林業發展的保障能力,促進我縣林業跨越式發展。

第四章   指導思想、基本原則與建設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黨的十七大精神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認真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林業發展的決定》,堅持以生態建設為主的林業發展戰略,以林業生態縣創建為載體,全力推進現代林業建設,充分利用現有的土地空間,加快造林綠化步伐,大力培育、保護和合理利用森林資源,發揮森林資源在物質、精神、社會及生態文明中的重要作用,為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建設林果名縣、產業強縣和生態大縣作出新貢獻。

二、基本原則

(一)合理利用土地資源,盡量少占用耕地

新增有林地全部安排在宜林荒山荒地(即國地部門控制的荒山草地等)和未利用土地中的部分灘涂地、裸土地及建設用地中的廢棄礦山上。生態能源林、水源涵養林、水土保持林全部規劃在宜林荒山荒地等未利用土地上;礦區生態修復工程安排在廢棄工礦用地等建設用地上;生態移民工程需恢復植被的,主要在移民廢棄宅基地和廢棄道路、曬谷場等其他農用地上安排造林,均不占用耕地。環城防護林、圍村林、生態廊道工程遇到耕地地段時,按標準下限進行規劃,盡量少占用耕地,且這些工程只安排造林規模,不改變土地地類,其林木生長所占用土地仍按耕地管理。合理利用土地資源,維持全縣耕地總量動態平衡。

(二)相互協調,整體推進

充分吸納和利用相關規劃成果。城市(含縣城)建成區綠化采用城建部門的規劃;山區水土保持和水源涵養林規劃在吸收水利部門水保規劃的基礎上進行完善;廊道綠化依據鐵路、交通、水利等部門已建和規劃的工程,工程建設到哪是,林業生態建設規劃跟進到哪里。

(三)因地制宜,注重實效

堅持生態效益優先,重點營造水源涵養林、水土保持林、名特優經濟林和生態能源林。同時大力發展工業原料林。生態廊道中的景區道路、高速公路出入口等重要地段,實行喬灌花草相結合,擴大常綠樹種比例,提高綠化美化標準和景觀效果。

(四)注重質量,提高效益

在全縣所有適宜種樹的地方,全部高標準綠化,對已經初步綠化但質量效益不高的中幼林,采用撫育和改造等方式,進一步完善提高,高質量綠化菊鄉大地,維護全縣生態安全;同時適應現階段經濟技術條件,不規劃在裸巖、重石礫地等造林難度大、成本高的地段上安排造林,增強經濟可行性。

(五)政府主導,市場調節

重點林業生態工程建設實行政府主導,投資納入政府財政支持體系;林業產業工程建設遵循市場規律,投資實行市場化動作;生態與經濟兼顧的生態能源林等建設,注重吸引社會投資,實行政府主導下的政策性引導、扶持機制。

(六)自下而上,統籌安排

采取自下而上、上下結合的編制方法,先由各鄉(鎮)根據當地實際提出規劃方案,經相關部門認可后逐級上報,經省、市認證、修訂后實施規劃,保證各項規劃任務落實到山頭地塊。同時,堅持統籌安排,分區域、分階段、分年度、分工程規劃,扎實推進內鄉林業生態建設目標的實現。

三、建設目標

經過五年(20082012)的奮斗,鞏固和完善多功能高效益的農業生產生態防護體系,基本建成城鄉宜居的森林生態環境體系,初步建成持續穩定的國土生態安全體系,使全縣的生態環境顯著改善,經濟社會發展的生態承載能力明顯提高,高標準建成林業生態縣。

(一)總體目標

全縣新造林18.6918萬畝;林木覆蓋率增長4.9個百分點,達到65%以上;森林覆蓋率增長4個百分點,達到60%以上。林業年產值達到6億元。

(二)具體目標

現有5.06萬畝宜林荒山荒地全部得到綠化;低質低效林改造面積32.96萬畝;中幼林撫育面積14.76萬畝。

新增用材林和工業原料林2萬畝,達到22萬畝;新造生態能源林9.06萬畝,改造5萬畝,達到14.06萬畝;新增園林綠化苗木花卉基地0.25萬畝,達到0.25萬畝。溝、河、路(鐵路、國道、高速公路、省道、景區道路、縣鄉道、村道等)、渠綠化率95%以上,城鎮建成區(含鄉鎮政府所在地)綠化覆蓋率35%以上,村莊林木覆蓋率達到40%以上。

到“十二五”末,全縣林木覆蓋率達到68%(森林覆蓋率達到63%以上),林業年產值達到10億元。林業生態縣建設成果得到鞏固和提高。

第五章   總體布局

根據內鄉縣地形地貌、氣候、植被、土壤等自然區域特征及決定區域分異的主導因素、林業建設現狀及其主導功能差異,規劃以“兩區”(山區、丘陵區)、“兩點”(城區、村鎮)、“一網絡”(生態廊道網絡)構筑點線面相結合的綜合林業生態體系。

一、兩區

(一)山區:總面積189.7萬畝,涉及板場、夏館、七里坪、馬山口、西廟崗五個鄉鎮和寶天曼管理局。該區總體生態狀況良好,旅游和礦山等開發對生態環境造成不良影響。

建設重點為:搞好中幼林撫育和低質低效林改造,加強對公益林的保護和自然保護區建設,重點營造生態能源林,提高林地生產力和防護效能,改善生態環境,充分發揮森林的綜合效益。

(二)丘陵區:總面積156.24萬畝,涉及區域為山區以外的所有鄉鎮。該區水土保持和水源涵養能力較差,宜林地立地條件差,造林難度大。

建設重點為:營造水源涵養林、水土保持林、生態能源林及用材林和工業原料林,建設園林綠化苗木基地。

二、兩點

(一)城區綠化美化

內鄉縣建成區總面積1.91萬畝,其中已綠化面積0.75萬畝。可綠化用地規模有限,城市森林總量不足,植物配置和結構層次單一,沒有構成復合穩定的植物群落,綠化美化水平不高。城市周圍的森林公園、環城防護林帶及城郊森林較少。詳見附表9

建設重點為:按照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建設生態文明城市和打造宛西次區域中心城市的總體要求,建設以街道綠化、城中綠園、環城林帶、城郊森林為主要內容的城市森林生態防護體系,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環境質量,實現生態宜居城市的目標。

(二)村鎮綠化美化

全縣16個鄉鎮289個行政村的建成區總面積15.74萬畝,其中已綠化面積6.35萬畝。由于缺乏統一規劃,村鎮綠化整體質量、檔次不高,局部存在綠化“盲點”,村鎮中心建筑密集,綠地不足,綠化標準有待進一步提高。各鄉鎮村鎮綠化現狀詳見附表9

建設重點為:按照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總體要求,以村鎮為基礎、以農戶為單元,喬灌結合,村莊周圍、街道和庭院綠化相結合,扎實抓好圍村林、行道樹、庭院綠化美化,形成復雜多樣、生態功能與景觀效果俱佳的村鎮植被生態系統,推進城鄉綠化一體化進程。

三、一網絡

即生態廊道網絡,包括全縣所有鐵路、公路(含國道、高速公路、省道、縣鄉道、村道、景區道路等)、河渠(主指湍、默、刁、黃四河及主要支流和灌區干支斗三級渠道)。內鄉縣現有廊道總里程2696.1公里,其中現有廊道里程2670.7公里,規劃期內新增廊道里程25.4公里,在現有廊道里程中,適宜綠化里程2203.6公里,已達標綠化里程1001.6公里,已綠化但未達標里程852.1公里,未綠化里程349.9公里。由于投入不足,政策、機制不完善,廊道綠化樹種單一,配置不合理,景觀效果較差。各廓道分級現狀詳見附表5

建設重點為:以增加森林植被,構建森林景觀為核心,高起點、高標準、高質量地建成綠化景觀與廊道級別相匹配,綠化布局與內鄉城鄉人文環境相協調,集景觀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于一體的生態廊道。

第六章   林業重點建設工程

依據《河南林業生態省建設規劃》,涉及我縣的林業重點建設工程有七個。

一、山區生態體系建設工程

重點實施水源涵養林、水土保持林和生態能源林工程,進一步加大礦區生態修復,生態移民力度,建成以森林植被為主體的穩定、安全、高效的生態屏障。規劃任務19.4374萬畝,其中新造14.4374萬畝,改培5萬畝。

(一)水源涵養林工程

1、建設范圍:涉及湍東鎮、趙店鄉、赤眉鎮、夏館鎮、七里坪鄉、馬山口鎮、王店鎮、灌漲鎮、大橋鄉、師崗鎮、瓦亭鎮、乍曲鄉12個鄉(鎮),48個行政村。詳見附表7

2、建設內容:在水源地和庫區周圍匯水區,大力營造喬灌結合的水源涵養林,提高森林的涵養水源和調節地表徑流的生態防護功能。重點加強丹江庫區周圍的水源涵養林建設。

3、建設任務:規劃任務4萬畝,占山區生態林體系建設總任務的20.6%,按造林年度分,20080.6萬畝,20090.8萬畝,20101萬畝,20111萬畝,20120.6萬畝。各鄉鎮分年度規劃任務詳見附表11

(二)水土保持林

1、建設范圍:涉及夏館、七里坪、馬山口3個鄉鎮,12個行政村。詳見附表7

2、建設內容:在水土流失較為嚴重地區,實施綜合治理,大力營造水土保持林,逐步恢復區域內森林植被,為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生態安全保障。

3、建設任務:規劃任務0.13萬畝,占山區生態林體系建設總任務的0.7%。按造林年度分,20080.0195萬畝,20090.026萬畝,20100.0325萬畝,20110.0325萬畝,20120.0195萬畝。各鄉鎮分年度規劃任務詳見附表12

(三)生態能源林工程

1、建設范圍:涉及湍東、趙店、赤眉、夏館、板場、七里坪、馬山口、余關、大橋、師崗、瓦亭、乍嶇、西廟崗13個鄉(鎮),104個行政村。詳見附表7

2、建設內容:建設以黃連木、油桐為主的木本油料林基地,推動現有資源開發利用。

3、建設任務:規劃任務14.06萬畝,占山區生態林體系建設總任務的72%,按造林方式分,新造9.06萬畝,改培5萬畝;按造林年度分,20082.562萬畝,20092.812萬畝,20103.515萬畝,20113.515萬畝,20121.656萬畝。各鄉鎮分年度規劃任務詳見附表13

(四)生態移民

1、建設范圍及現狀:涉及赤眉、夏館、板場、七里坪、馬山口、乍嶇、西廟崗12個鄉(鎮),38個行政村。在退耕還林工程范圍內,生活在生態環境惡劣的偏遠山區的深山獨居戶,散居戶居民,為了生存竭力開發本已十分脆弱的自然生態環境資源,造成對生態環境的巨大威脅。經調查統計,需移民388戶,1470人。詳見附表7

2、建設內容:規劃在退耕還林工程范圍內,逐步實施生態移民工程。將符合生態移民條件的居民遷出,統一規劃,集中安置,逐步實施自愿生態移民工程,促進人與自然環境協調發展。

3、建設任務:規劃安置移民1470人,規劃造林任務0.19萬畝,占山區生態林體系建設總任務的0.9%,按造林年度分,2008年規劃安置移民221人,造林任務285畝;2009年規劃安置移民294人,造林任務380畝;2010年規劃安置移民368人,造林任務475畝;20111規劃安置移民368畝,造林任務475畝;2012年規劃安置移民219人,造林任務285畝。各鄉鎮分年度規劃任務詳見附表14

(五)礦區修復工程

1、建設范圍及現狀:涉及夏館、板場、七里坪、馬山口、大橋、師崗、瓦亭、乍嶇、西廟崗9個鄉(鎮),54個行政村。由于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致使植被受到破壞,水土流失加重,生物棲息環境惡化,嚴重威脅礦區及周邊地區國土生態安全。經調查全縣現有礦區總面積1.0727萬畝,其中需恢復植被面積1.0574萬畝。詳見附表7

2、建設內容:按照“因地制宜,分類施策”的原則,在各類露天采掘礦區、尾礦堆積區等,全面實施礦區修復工程,促進縣域經濟可持續發展。

3、建設任務:規劃任務1.0574萬畝,占山區生態林體系建設總任務的5.4%,按造林年度分,2008年規劃造林任務0.1586萬畝;2009年規劃造林任務0.2115萬畝;2010年規劃造林任務0.2644萬畝;2011年規劃造林任務0.2644萬畝;2012年規劃造林任0.1585萬畝。各鄉鎮分年度規劃任務詳見附表15

二、生態廊道網絡建設工程

(一)建設范圍及現狀:現有廊道及規劃期內新增廊道兩側。內鄉縣各級廊道總里程2696.1公里,其中現有廊道里程2670.7公里,規劃期內新增廊道里程25.4公里,在現有廊道里程中,適宜綠化里程2203.6公里,已達標綠化里程1001.6公里,已綠化但未達標里程852.1公里,未綠化里程349.9公里。各級廊道現狀詳見附表5

(二)建設內容:綠化寬度視級別而定。高速公路兩側各規劃栽植50米以上;鐵路、國道、四條主要河及一級支流、干渠兩側各栽植10行以上樹木;省道、景區道路、二級支流、支渠兩側各栽植5行以上樹木;縣鄉道、三級支流兩側各栽植3行以上樹木;村級道路、斗渠兩側各栽植至少2行樹木。

(三)建設任務:規劃總任務1227.4公里,折合29895畝。其中規劃完善提高里程852.1公里,折合5550畝;規劃更新造林713.83公里,折合12901畝;規劃新綠化里程375.3公里,折合11444畝。按造林年度分,2008年規劃448萬畝;2009年規劃5980畝;2010年規劃7476畝;2011年規劃7476畝;2012年規劃4478畝。各級廊道分年度規劃任務詳見附表16

三、城市林業生態建設工程

(一)建設范圍及現狀:包括內鄉縣建成區和郊區。城市建成區總面積1.91萬畝,其中已綠化面積0.75萬畝。詳見附表9

(二)建設內容:通過創建森林城市等活動,適當增加常綠樹種比例,采取平面綠化與立體綠化相配合,綠化、彩化與美化相結合,城區與郊區相銜接,加強環城防護林、城區綠化、通道綠化、森林公園建設,構筑以城區、近郊區為重點、近遠郊協調配置,融城區公園、綠地和廊道綠化等相結合的城市森林。環城防護林帶寬度為50米以上。

在城市周圍,要因地制宜,因害設防。除建設環城防護林帶外,還要在風口、水土流失較為嚴重、生態環境較為脆弱的地方適當營造城郊森林,或建設森林公園、游樂園等休閑游憩活動場所,提高人民群眾的生存、生活及工作環境質量。

(三)建設任務:規劃任務0.51萬畝,其中建成區綠化0.4萬畝,環城防護林帶0.11萬畝。按造林年度分,2008年規劃0.08萬畝;2009年規劃0.1萬畝;2010年規劃0.13萬畝;2011年規劃造0.13萬畝;2012年規劃造林任0.07萬畝。分年度規劃詳見附表17

四、村鎮綠化工程

(一)建設范圍及現狀:涉及全縣16個鄉鎮289個行政村的建成區及周圍。鄉鎮所在地、村莊建成區總面積15.74萬畝,其中已綠化面積6.35萬畝。詳見附表9

(二)建設內容:圍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結合街道和建筑物特點,以村鎮周圍、村內道路兩側和農戶房前屋后及庭院為重點進行立體式綠化、美化,以改善農村居民的生活環境,提高生活質量。按照以下標準搞好庭院綠化美化,圍村、鄉鎮林帶建設一般要在10米以上;道路兩側至少各栽植2行喬木。

(三)建設任務:規劃任務0.35萬畝,按造林年度分,2008年規劃0.0715萬畝;2009年規劃0.07萬畝;2010年規劃0.09萬畝;2011年規劃0.0885萬畝;2012年規劃0.03萬畝。各鄉鎮分年度規劃任務詳見附表18

五、森林撫育和改造工程

(一)建設范圍:涉及全縣15個鄉鎮、湍河林場和寶天曼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詳見附表9

(二)建設內容:加強對現有森林的經營管理,不斷提高林分質量,充分發揮森林的綜合效益。對郁閉度0.8以上的中幼林進行撫育;對疏林地、無培育前途的林分或災害危害嚴重的低質低效林進行改造。對生態區位重要的低質低效林,通過加大培育、科學改造,使其逐步形成樹種多樣、層次復雜、結構穩定、功能完備的公益林;對生態條件較好地區的低質低效林,通過集約經營,使其形成速生、豐產、高效的商品林;對其它低質低效林,實施補植補造,提高林分質量。

(三)建設任務:規劃任務47.72萬畝,其中中幼林撫育17.76萬畝,低質低效林改造32.96萬畝。按造林年度分,2008年規劃7.158萬畝;2009年規劃9.544萬畝;2010年規劃11.93萬畝;2011年規劃11.93萬畝;2012年規劃7.158萬畝。各鄉鎮分年度規劃任務詳見附表19

六、用材林及工業原料林基地

(一)建設范圍:涉及全縣除城關鎮以外的15個鄉鎮。詳見附表10

(二)建設內容:按照“速生、優質、高效”的要求合理調整林種、樹種結構,實行高度集約化經營促進工業原料林培育。發展以楊樹為主的林紙一體化原料林基地。

(三)建設任務:規劃任務2萬畝。按造林年度分,2008年規劃0.3萬畝;2009年規劃0.4萬畝;2010年規劃0.5萬畝;2011年規劃0.5萬畝;2012年規劃0.3萬畝。各鄉鎮分年度規劃任務詳見附表20

七、園林綠化苗木花卉

(一)建設范圍:涉及湍東、趙店、赤眉、夏館、板場、七里坪、馬山口、余關、王店、大橋、師崗、乍嶇12個鄉(鎮)和湍河林場。詳見附表10

(二)建設內容:以現有園林綠化苗木和內鄉菊花、南陽月季等為依托,大力發展名特優鮮切花、盆花植物和觀賞苗木,積極開發引進和培育新品種,打造名牌產品、特色產品,促進產業升級,提高內鄉苗木花卉產品的競爭力。

(三)建設任務:規劃任務0.25萬畝。按造林年度分,2008年規劃0.04萬畝;2009年規劃0.05萬畝;2010年規劃0.06萬畝;2011年規劃0.06萬畝;2012年規劃0.04萬畝。各鄉鎮分年度規劃任務詳見附表21

第八章   投資估算與效益分析

一、投資估算

(一)投資標準

1、山區生態體系建設工程。

水源涵養林和水土保持林人工造林480/畝,生態能源林人工造林480/畝,改培250/畝;生態移民工程人工造林480/畝,移民12000/人;礦區生態修復4800/畝。

2、生態廊道網絡建設,按折合片林面積420/畝。

3、城市林業生態建設工程。

環城防護林帶600/畝,城郊森林600/畝,縣城建成區綠化10000/畝。

4、村、鎮綠化工程,420/畝。

5、森林撫育和改造工程。

中幼林撫育150/畝,低質低效林改造200/畝。

6、用材林及工業原料林,600/畝。

7、園林綠化苗木及花卉,6000/畝。

(二)投資估算

經初步估算,規劃總投資3.148652億元。詳見附表23

1、山區生態體系建設工程

總投資1.451192億元。其中,人工造林1.149792億元,生態能源林改培0.125億元,生態移民0.1764億元。按工程分水源涵養林工程投資0.192億元,水土保持林工程投資0.00624億元,生態能源林工程投資0.55988億元(人工造林0.43488億元,改培0.125億元),生態移民工程投資0.18552億元(人工造林0.00912億元,移民0.1764億元),礦區生態修復工程投資0.507552億元。

2、生態廓道網絡建設工程

總投資0.12556億元。其中新建0.04806億元,完善提高0.0233億元,更新0.0542億元。

3、城市林業生態建設工程

總投資0.4066億元。其中環城防護林帶0.0066億元,縣城建成區綠化0.4億元。

4、村、鎮綠化工程總投資0.0147億元。

5、森林撫育和改造工程

總投資0.8806億元。其中中幼林撫育0.2214億元,低質低效林改造0.6592億元。

6、用材林及工業原料林總投資0.12億元。

7、園林綠化苗木及花卉總投資0.15億元。

(三)年度投資計劃

規劃總投資3.148652億元。其中2008年投資0.496403億元,2009年投資0.629478億元,2010年投資0.786012億元,2011年投資0.786012億元,2012年投資0.450697億元。分工程年度投資詳見附表24

二、資金籌措

省、市兩級財政投資約占年度財政支出的2%、縣級財政投資達到年度財政支出的1%,同時通過吸引社會資金、造林單位自籌等增加對林業的投入。

三、效益分析

規劃任務完成后,每年將產生綜合效益總價值12.2297億元。其中生態效益價值為7.2957億元,經濟效益價值為2.0036億元,社會效益可計算價值為2.9304億元。

(一)生態效益

規劃任務完成后,新增森林每年可固定二氧化碳58.19萬噸,效益價值為1.862億元;釋放氧氣51.51萬噸,效益價值為2.06億元;減少土壤流失總量352.1萬噸,減少土壤肥力流失量2.101萬噸,保育土壤效益價值為1267.33億元;涵養水源效益價值1489.2萬元;增加土壤肥力效益價值332.53萬元;保護生物多樣性效益價值1.872億元;吸收二氧化硫、氟化物、氮氧化物等有害氣體分別為303.3萬公斤、9.07萬公斤、15.37萬公斤,滯塵3.9億公斤,增加負離子192.47萬億個,凈化環境效益價值為6316萬元;城市林業生態工程建設中全縣建成區綠化規模0.4萬畝,村鎮綠化工程規模0.35萬畝,將新增城鎮林木171萬株,節能減排效益價值5612萬元(其中節能效益價值為4232萬元,減少發電排放廠排放的二氧化碳3.94萬噸,效益價值為1259.5萬元,減少二氧化硫排放量100.4萬公斤,效益價值為120.5萬元)。

綜上所述,規劃任務完成后,新增森林年生態效益價值為7.2957億元。

(二)經濟效益

1、木材價值

山區生態林體系建設工程中,人工造林地年平均蓄積生長量0.6立方米/畝,生態廓道網絡建設工程、城市林業生態工程的環城防護林帶和城郊森林、村鎮綠化工程中,林地年均蓄積生長量0.8立方米/畝。中幼林撫育后年均蓄積生長量增加0.2立方米/畝,低質低效林改造后年均蓄積生長量增加0.4立方米/畝。用材林及工業原料林年均蓄積生長量1.35立方米/畝。出材率按平均65%,木材平均價格610/立方米。

根據以上標準推算,則規劃完成后,年均增加木材價值1.26億元。

2、生態能源林生物柴油價值

新建生態能源林9.06萬畝,進入盛產期后,年產生物質柴油1.208萬噸,年產值0.5436億元。

3、園林綠化苗木及花卉價值

新建園林綠化苗木花卉基地0.25萬畝,建成后,則新增經濟效益0.2億元。

綜上所述,規劃任務完成后,將增加直接經濟效益2.0036億元。同時將促進林下產品、林副產品及二、三產業發展,產生巨大的間接經濟效益。

(三)社會效益

規劃全面實施后,將新增就業崗位2.442萬個,按年人均工資1.2萬元計算,新增就業價值達到2.9304億元。同時,在規劃實施過程中,加強了自然保護區、城市園林等一批森林文化設施的建設,保護好旅游風景林和革命紀念林,為人們了解森林、認識生態自然提供場所和條件,讓更多的人知道森林、濕地、野生動植物、生物圈等對人類生存發展的重要性,增強全民生態文明意識和責任,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價值觀深入人心。

第九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落實目標責任

各鄉鎮要把林業生態建設擺上重要議事日程,切實加強對規劃實施的領導,確保規劃落到實處。鄉鎮“一把手”要擔負起第一責任人的職責,組織協調相關部門工作,解決規劃實施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分管領導切實負起主要責任人的責任,親自安排部署,親自督促檢查,務必抓出成效。各有關部門要按照分工和職責,密切配合,能力協作,大力支持林業生態建設。切實落實任期目標責任制,嚴格考核,兌現獎懲,把責任制的落實情況作為干部政績考核、選拔任用和獎懲的重要依據。

保持林業機構的穩定,充分發揮林業部門的職能作用。林業部門要切實做好種苗培育、工程規劃設計等工作,為工程建設提供種苗和技術支持。要根據規劃實施進度及測算出的未來5年內需苗量,統籌安排年度育苗任務。從今冬明春開始,加強優質樹種的培育和優良品種的引進,抓好林木種苗,保證規劃實施的苗木供應。要嚴格按照設計施工,確保工程建設科學合理。要認真組織好檢查驗收,確保工程質量。

二、加大政府投資,拓寬融資渠道

堅持政府和企業、社會并重的原則,在林業生態建設方面以政府投入為主、社會投入為輔,充分發揮政府投入的主渠道作用。在林業產業發展方面,遵循市場規律,投資實行市場化運作,生態與經濟兼顧的生態能源林等建設,注重吸引社會投資,實行政府主導下的政策性引導、扶持機制。

積極探索吸引社會資金投入林業建設的政策和機制,建立健全適合各種所有制林業發展的政策體系和管理機制,營造各種所有制、各類投資主體公平競爭的林業發展環境。按照“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和承包、租賃、兼并、收購、出售等經營方式,鼓勵各種社會主體跨所有制、跨行業、跨地區投資發展林業。大力發展非公有制林業。

強化工程投資管理,嚴格投資決策責任制,實行“準決策、誰負責”,建立有效的投資評估制度,發揮政府投資的激勵機制,充分利用政府投資補償、以獎代補、政府貼息等投資分類機制。建立健全項目資金管理責任體系,強化資金使用管理和稽查、監督力度,層層落實責任,發現問題逐級追究責任。

三、深化林權改革,增強林業活力

開展以“明晰產權、放活經營、減輕稅費、規范流轉”為主要內容的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在保證集體林地所有權不變的前提下,讓農民依法享有對林木的所有權、處置權、收益權。以建立“產權歸屬清晰、經營主體到位、責權劃分明確、利益保障嚴格、流轉順暢規范、監管服務有效”的集體林權制度為目標,在已進行的確權發證為主要內容的試點基礎上,擴大試點范圍,全面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確保2009年年底全縣集體林權基本完成,最終實現“山有其主,主有其權、權有其責、責有其利”的生產格局,促進我縣林業發展動力由“投資推動”為主向“投資推動”和“改革拉動”并重轉變,發展模式由粗放式經營向集約型經營轉變。靠機制調動各類主體經營林業、投資林業的積極性,充分挖掘我縣林地的生產潛力,全面提升林地的綜合效益,為農民增收創造新的途徑,實現林業可持續發展。

四、著力推進開放,發揮示范效益

充分利用有利時機,擴大內鄉林業開放步伐。不斷拓寬與省內外大專院校和科研機構、其他相關行業的交流領域,在資金、技術、人才、管理等方面展開全方位合作。通過交流與合作,引進先進技術、管理經驗和資金,為內鄉林業生態建設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加大林業生產的科技含量,支持林業企業跨縣經營,開展對外造林、林產品加工等合作。

分區域、分類型、分工程將每一工程實施好的地區作為示范工程,探索新形勢下林業發展的新思路,研究不同區域不同立地條件下林業發展的最佳模式,以典型示范作用帶動林業生態建設的發展,以林業生態縣建設為基礎推動內鄉林業生態建設快速發展。

五、實施人才戰略,強化科教興林

著力抓好林業人才“四支隊伍”建設,即建設一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林業發展的黨政人才隊伍,一支推動林業科技創新和推廣的專業技術人才隊伍,一支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的企業管理人才隊伍,一支適應科技轉化和林業生產需要的城鄉技能人才隊伍。推進繼續教育,完善林業系統技術人員的知識結構,提高生產管理水平;健全人才激勵機制,制訂優惠政策,引進高層次人才、緊缺人才來內鄉就業,實現人盡其才,才盡其用。

扎實推進“四個一”工程(即:每年推廣一批林業新技術、推廣一批林果新品種、建設一批科技示范基地、培訓一批林農)。加強技術研究,不斷提高行業持續創新能力,為林業生態建設和產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對現有成熟的科技成果和實用技術積極組織推廣應用,促進科技成果迅速向現實生產力轉化;通過開展“送科技下鄉”、“林業科技周”等活動,加強科普與培訓。

六、完善政策措施,堅持依法治林

認真貫徹執行《森林法》、《野生動物保護法》等法律法規及《河南省林地保護管理條例》、《河南省義務植樹條例》等地方性法規,建立規范林木、林地流轉制度,嚴格執行森林采伐限額制度和林地征占用審核、審批制度,加大對破壞森林和野生動植物資源案件的查處力度,嚴厲打擊亂砍濫伐林木、亂墾濫占林地、亂捕濫獵野生動物等違法犯罪行為。進一步深化林業綜合執法改革,整合執法力量,規范執法行為,建設廉潔務實、業務精通、素質過硬的行政執法隊伍,為內鄉林業生態建設提供全方位的法制保障。

主題詞:林業    建設    規劃    通知

抄  送:縣委、人大、政協。

內鄉縣人民政府辦公室               2007127日印發


責任編輯: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