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色影院}-亚洲日韩视频一区二区,亚洲国产成人综合网站,日本人中文字幕高清在线网站,亚洲精品久久精品亚洲精品,日韩素人在线观看,欧美日韩福利电影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首頁 > 信息公開 > 重點領域信息公開 > 規劃信息 > 專項規劃

內鄉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三五” 規劃綱要

內鄉縣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gmyjh.com ??2016-12-26 22:55?? 來源:內鄉縣政府

 

 

 

內鄉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五”

   

 

 

 

 

 

二〇一六年


  錄

 

第一篇 發展基礎和戰略研判 1

第一章 發展基礎和成就 1

第二章 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6

第一節 宏觀環境 6

第二節 階段特征 6

第三節 面臨的機遇 7

第四節 面臨的挑戰 9

第五節 戰略研判 10

第二篇 總體要求和奮斗目標 11

第一章 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 11

第一節 指導思想 11

第二節 基本原則 11

第二章 發展目標 12

第三章 打造開創未來新引擎 16

第一節 全力推進“雙創”先進縣建設 16

第二節 深入推進城鄉一體化示范區建設 18

第三節 加快推進縣域電商發展示范縣建設 18

第四節 持續推進區域性教育高地建設 20

第五節 強力推進區域性高效清潔能源基地建設 21

第六節 積極推進生態文明示范縣建設 22

第七節 大力推進知名生態休閑旅游度假目的地建設 23

第八節 乘勢推進區域性綜合物流樞紐建設 24

第三篇 構建現代產業新體系 24

第一章 構建質量效益型工業新體系 24

第一節 實施產業集聚區提質升級工程 25

第二節 做大做強百億優勢產業集群 27

第三節 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28

第四節 推動“兩化”深度融合 29

第二章 推動服務業跨躍式發展 32

第一節 加快特色商業區建設 32

第二節 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 33

第三節 發展壯大生活性服務業 36

第四節 優化服務業發展格局 39

第三章 推進農業現代化 40

第一節 培育現代農業集群 40

第二節 加快生態循環農業發展 43

第三節 健全現代農業支撐體系 44

第四篇 構筑現代城鄉新格局 46

第一章 優化城鄉空間布局 46

第二章 增強城鎮綜合承載能力 47

第三章 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 49

第一節 最大限度吸引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 49

第二節 強化住房和教育牽動 49

第三節 建立健全農業人口轉移促進機制 50

第四章 有序推進新農村建設 51

第一節 分類推進新農村建設 51

第二節 加快建設美麗鄉村 51

第三節 完善農村發展的體制機制 52

第五篇 打造基礎要素供給新優勢 54

第一章 建設現代綜合交通系統 54

第二章 建設現代能源支撐系統 56

第三章 建設現代水利支撐系統 58

第四章 建設現代信息網絡系統 61

第五章 盤活存量建設用地 62

第六篇 開創可持續發展新境界 63

第一章 加強生態建設 63

第一節 加強重點區域生態環境保護 63

第二節 大力推動林業生態建設 63

第三節 做好生態系統修復與保護 65

第二章 深入開展污染防治 66

第一節 實施藍天工程 66

第二節 實施碧水工程 67

第三節 實施鄉村清潔工程 67

第四節 實施環境風險防控工程 68

第三章 促進資源節約循環利用 69

第一節 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69

第二節 大力發展循環經濟 70

第三節 積極推進低碳發展 71

第七篇 提升民生保障新水平 71

第一章 打好脫貧攻堅戰 71

第一節 創新扶貧開發方式 71

第二節 加大扶貧開發力度 73

第二章 提高城鄉居民收入水平 73

第一節 千方百計擴大就業 73

第二節 增加城鄉居民收入 74

第三章 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 75

第一節 提高基礎教育水平 75

第二節 大力發展職業教育 76

第三節 持續完善繼續教育 76

第四章 提高人口素質和健康水平 77

第五章 健全社會保障體系 78

第六章 促進文化繁榮發展 80

第八篇 釋放改革開放新動能 82

第一章 全面深化改革 82

第一節 深化農村綜合改革 82

第二節 深化行政體制改革 82

第三節 加快投融資體制改革創新 83

第四節 統籌推進其他各項改革 84

第五節 創新社會治理體制 84

第二章 全方位擴大開放 85

第一節 提高對外開放水平 85

第二節 打造區域開放高地 86

第三節 加強京宛合作與交流 86

第九篇 強化保障措施 88

第一章 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 88

第二章 推進民主建設 89

第三章 全面推進依法治縣 90

第四章 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 91

第五章 加強精神文明建設 92

第六章 加強社會信用體系建設 93

第七章 完善規劃實施機制 95

 

 

 


第一篇 發展基礎和戰略研判

第一章 發展基礎和成就

“十二五”時期,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國內形勢,內鄉縣委、縣政府帶領全縣人民奮力拼搏、開拓創新,著力調整優化經濟結構,促進經濟轉型,著力深化改革開放,增強發展活力,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動經濟社會平穩健康發展,順利完成 了“十二五”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經濟建設和各項社會事業都取得了顯著成就。

綜合經濟實力顯著提升。全縣經濟保持平穩較快增長,2015年全縣生產總值達到147.9億元,年均增長8.1%;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50.8億元,年均增長18.65%;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和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分別達到7.27、201.6和86億元,“十二五”期間分別年均增長20.85%、15.14%、14.9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23186.2元、10442.3元,較“十一五”末增加了68.8%和100.97%。主要經濟指標增幅持續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綜合經濟實力躍上新臺階。

產業轉型發展亮點紛呈。產業結構高級化趨勢明顯,截至2015年底,三次產業比例由2010年的28.4:46.7:24.9優化為23.9:41.6:34.5。工業結構轉型升級步伐加快,產業集聚區發展迅猛,全縣形成了以飛龍汽配、牧原食品、鵬翔科技、晉城陶瓷、東福印務等為龍頭的機械電子、新型建材、食品與農副產品加工、造紙印刷包裝、化工新材料等主導產業,預計到“十二五”末,產業集聚區實現銷售收入180億元,工業增加值40億元,稅收4億元,從業人員2.8萬人,有望晉級為一星級產業集聚區。特色主導工業對產業集聚區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顯著增強,機械制造、新型建材產業產值占產業集聚區的72%以上,競爭力持續提升。服務業發展提速,中心城區“退二進三”與“特色商業區”建設同步推進,傳統商貿物流項目與新興電商業態競相發展;農業保持穩定增長,糧食生產實現“十二”連增,農業產業化建設持續推進,特色高效農業快速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不斷壯大,扶貧開發取得驕人成績。

城鄉面貌大為改觀。城鄉規劃進一步完善,編制了縣域村鎮體系規劃等一系列專項規劃。城鎮建設品位進一步提升,綠化、亮化工程、暢通工程、美化工程順利實施,城鄉面貌煥然一新,城區環境衛生得到改善,交通秩序不斷好轉,環衛設施保障能力得到提高,縣城集聚力和承載力不斷增強。小城鎮建設步伐不斷加快,馬山、赤眉、夏館、灌漲、師崗等重點集鎮特色日益突出,活力日益增強,截至2015年底全縣城鎮化率達到38.5%。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正在形成,寧西鐵路復線已經建成通車,蒙華鐵路已開工建設,內(鄉)鄧(州)高速公路即將投運,區位優勢逐漸凸顯;國道312線“二改一”、省道248線和332線全線改建工程順利實施,五里堡汽車站的建成以及我縣在全省范圍內率先開通縣級城市公交,綜合交通服務能力明顯提高。

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基礎教育實現了新突破,學前教育質量不斷提高,義務教育全面實現“兩基”目標,作為南陽市唯一一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2014年底順利通過了國家的評估驗收。教育現代化成效顯著,各級各類學校辦學水平和教育質量逐步提升,新建了宛梆藝術傳承保護中心,職業學校總數達到4所,職業教育邁上了新臺階。縣鄉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體系進一步完善,以鄉鎮衛生院為樞紐、村衛生室為網底的農村衛生服務體系初具規模,基層群眾就醫環境顯著改善。廣播電視村村通、農家書屋等一批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實施,文化館、圖書館、鄉鎮綜合文化站等文化設施陣地充分發揮積極作用,對社會免費開放,以內鄉縣衙、寶天曼、寶天曼峽谷漂流、云露山等為代表的景區基礎設施標準化建設進展順利。

改革開放深入推進。財政預算支出管理、投融資體制、“營改增”、醫藥衛生體制、食品藥品監管體制、戶籍制度、事業單位分類、公交體制等改革積極推進,體制環境進一步優化。行政執法行為進一步規范,機關效能建設繼續深化,政府自身建設進一步加強。深入實施開放帶動戰略,不斷優化經濟發展環境。招商引資和對外開放水平不斷提高,“十二五”期間,一大批技術先進、帶動性強的招商引資項目入駐內鄉,形成了一批新的產業增長點。京宛合作邁出堅實步伐,一批合作交流項目順利實施。

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大力推進重點領域、區域、行業的節能減排,建成了一批生態環保基礎設施和節能重點工程。相繼對飲用水源保護區、南水北調匯水區、產業集聚區、北部山區的相關企業進行了集中整治,改善了區域環境質量。通過開展“藍天工程、碧水工程、鄉村清潔工程”,使我縣生態環境質量得到了較大的提升。嚴格環境執法,加大懲治力度,完善環境監測體系,增大節能減排投入,建成了一批污水垃圾處理設施,生態環境建設和節能減排工作都取得了良好成績,城鄉人居環境顯著改善。

總體來看,“十二五”時期是內鄉經濟社會發展最快、質量最好的時期,主要指標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重大項目建設成效突出,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積蓄了強大勢能,正在邁入工業化加速期、城鎮化全面推進期、小康社會建設關鍵期的歷史新征程。同時,也要清醒地看到,全縣經濟社會發展中還存在一些不足和問題。主要是:產業結構層次較低、自主創新能力不足、城鎮化水平和城市綜合承載能力亟待增強、社會事業發展水平與人民群眾需求還不適應、城鄉居民收入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要求還有差距,這些不足和問題需要在“十三五”期間認真加以解決。

專欄“十二五”規劃主要發展目標完成情況

序號

類別

指標名稱

2010年

完成

2015年目標

2014年實際數

2015年預期

指標完成情況

1

經濟發展

生產總值(億元)

100.3

146.6

135.83

147.9

 

2

人均生產總值(元)

16839

----

18640

20590

 

3

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億元)

2.82

6.89

6.15

7.27

 

4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億元)

96.35

201.5

168.21

201.6

 

5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億元)

42.82

84.78

75.65

86

 

6

經濟結構

服務業增加值比重(%)

24.9

----

30.1

34.5

 

7

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規模工業增加值比重(%)

19.8

----

27.5

21.7

 

9

城鎮化率(%)

28.52

----

34.94

38.5

 

10

研究及開發經費占GDP比重(%)

0.03

----

0.42

0.66

 

11

資源環境

耕地保有量(公頃)

60305

56170

60320

56170

 

13

基本農田保護面積(公頃)

49300

49300

49300

49300

 

14

萬元生產總值能耗(噸標準煤)

0.3147

----

0.2682

0.2629

 

15

二氧化硫排放量(萬噸)

0.2181

控制在0.2181以內

0.2181(含生活源)

0.2181

 

16

化學需氧量排放量(萬噸)

1.3343

控制在1.1725以內

1.1859(含生活源)

0.479

 

17

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

----

----

85

85

 

18

城市垃圾無害化處理率(%)

----

----

90

90

 

19

森林覆蓋率(%)

56.1

60.1

59.5

60.1

 

20

開放型經濟

出口總值(億美元)

0.0597

----

0.47642

0.4670

 

21

實際利用外資(億美元)

0.1171

----

0.3111

0.3427

 

22

人民生活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3732

23100

21730

23186.2

 

23

農民人均純收入(元)

5196

10323.5

9385

10442.3

 

24

新增城鎮就業人數(萬人)

1.27

0.46

0.8325

0.69

 

25

農村勞動力轉移人數(萬人)

1.0766

0.55

0.9243

0.875

 

26

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覆蓋率(%)

0

94

92

95

 

27

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覆蓋率(%)

60

75

70

75

 

28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覆蓋率(%)

94.5

----

99.9

99.9

 

第二章 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第一節 宏觀環境

“十三五”時期,世界經濟仍處于金融危機后的復蘇和調整期,全球經濟一體化趨勢未變,和平與發展仍是世界主題,新一輪科學革命和產業變革蓄勢待發,但多種不穩定因素和不確定性在增加。我國經濟全面進入“新常態”的轉型期,河南正處于爬坡過坎、轉型攻堅的關鍵階段。在國內外環境深刻變化的背景下,面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現代化建設的歷史性任務,必須準確把握“十三五”時期我縣發展的階段性特征,主動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奮力做到增速換擋提質量,動力轉換增活力,結構調整上水平,改善民生促和諧。

第二節 階段特征

內鄉縣經濟社會發展主要呈現六個方面的階段性特征:

趕超發展的戰略機遇期。同全國一樣,內鄉發展仍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改革創新和結構調整的新優勢新動力不斷集聚形成,內鄉具備后發趕超的條件和可能。

綜合優勢的轉化釋放期。面臨宏觀政策取向利好、市場預期利好、自身發展條件利好的有利形勢,特別是隨著交通、能源等基礎設施和公共事業的不斷完善,重大平臺加快構建,產業配套能力不斷增強,市場紅利、改革紅利、資源紅利、生態紅利、勞動力紅利、政策紅利將集中釋放,支撐發展的條件將越來越充分,促進發展的動力將越來越強勁。

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加速提升期。我縣正處于工業化城鎮化加速推進階段,特別是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僅為38.5 %,低于全省7.2個百分點、低于全國16.27個百分點,發展任務繁重,同時也蘊涵著巨大的發展潛力。

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期。隨著改革進入攻堅階段和深水區,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之重、矛盾風險挑戰之多前所未有,既需要加大力度從內部推動,也迫切需要通過更大力度、更寬領域、更高水平的開放,以開放促進改革,以改革服務開放,以開放調動和盤活所有發展要素,在改革創新中實現跨越式發展。

升級跨越的轉型關鍵期。我縣正處于從低收入向中高收入邁進的關鍵階段,隨著經濟總量規模的擴張,增長的壓力持續加大,受宏觀形勢、資源環境等諸多因素的影響,經濟發展將適度放緩,并轉向以提質增效為中心,更加注重集約節約、創新發展。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攻堅決戰期。“十三五”時期是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最后沖刺的關鍵期,以人為本、高度關注民生,統籌經濟社會事業發展,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質量,強化醫療、教育、住房等社會保障,實現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讓人民群眾共享發展成果,將是新時期面臨的最緊迫、最艱巨的任務,也是各項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第三節 面臨的機遇

從發展機遇看,主要包括五個方面:

國內外產業重構和深度調整帶來的新機遇。國際產業分工格局調整加速,全球科技和產業變革孕育新突破,新技術特別是信息技術的廣泛運用,正在形成新的生產方式、商業模式和增長空間,這為我縣發揮后發優勢、承接產業轉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

深度融入國家重大戰略帶來的新機遇。國家重點實施“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三大戰略,統籌四大板塊區域發展,國內各區域間的要素流動和產業轉移日益加快,相互之間的經濟依存和互動效應逐步加深,我縣可通過積極融入“一帶一路”、中原經濟區,實施全方位對外開放,深度融入全球經濟,拓展經濟發展空間,再造開放型經濟新紅利。

我省深入實施三大國家戰略規劃帶來的新機遇。隨著糧食生產核心區、中原經濟區和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三大國家戰略規劃的深入推進,國家和我省在改善民生、公共設施、戰略性新興產業、資源綜合資利用、現代化農業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力度將進一步加大,為我縣在新興產業培育、設施農業發展以及生態城市建設等方面繼續享受或爭取優惠政策和資金奠定堅實基礎。

新型城鎮化快速推進帶來的新機遇。隨著《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意見》的落地,資源配置更加優化,服務業的發展空間被進一步地打開,城市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和資源環保領域的投資巨大,多方面推進制度改革、消除政策藩籬,釋放出巨大的制度紅利。特別是對城鎮化水平比較低的內鄉來說,新型城鎮化的成功推進將帶來大量的投資機會、資本和勞動力,將有助于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減小入貧富差距,促進消費持續增長,帶來新消費增長點。

“五化”協同發展蘊藏的巨大需求潛力帶來的新機遇。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和綠色化“五化”同步推進孕育著巨大發展潛能,將極大推動創新驅動發展、產業轉型升級、綠色低碳發展,將不斷釋放新的制度紅利、強化法治保障,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激發全社會的活力和創造力。

第四節 面臨的挑戰

從發展挑戰看,主要包括四個方面:

產業競爭力和綜合效益提升面臨新挑戰。我縣工業起步晚,基礎差,產業綜合配套能力不足;高新技術產業比重和現代服務業比重不高;工業產業鏈條短、附加值低,粗放型的增長方式亟待根本轉變。

區域競爭加劇面臨新挑戰。當前,國際產業分工格局調整,發達國家加快制造業回歸和新興產業發展步伐,與我國產業結構的關系由互補為主向互補與競爭替代轉變;新興經濟體與我國產業的重構競爭加劇,對我國勞動密集型產業形成擠壓;國內區域間競爭日趨激烈,沿海地區和內地都在紛紛謀劃布局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內陸地區之間在承接產業轉移上的競爭更加激烈;科技和產業變革在為后發地區提供趕超可能的同時,也存在與發達地區拉大發展差距的風險。

要素資源環境面臨新挑戰。后備土地資源、生態環境容量不足與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矛盾日趨突出,生態保護與建設任務艱巨,可持續發展能力有待增強; 高素質勞動力供給不足和農村富余勞動力同時并存; 資本市場發育不足,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仍很嚴重,市場配置要素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尚需充分發揮。

和諧社會建設面臨新挑戰。隨著經濟社會結構、各種利益格局的深度調整,教育、醫療、文化等社會事業發展相對滯后問題,公共服務體系不健全問題,就業和社會保障壓力加大問題等,事關群眾切身利益的一些問題和矛盾還沒有得到很好解決,面臨既要加快發展又要提升公共服務和群眾生活水平的巨大壓力。

第五節 戰略研判

總體上判斷,“十三五”時期既是內鄉搶抓機遇,促進經濟轉型升級,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新型農業現代化的黃金期,又是迎接挑戰,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戰期。我們必須進一步增強機遇意識、發展意識和憂患意識、攻堅意識,科學把握新形勢,發揮自身優勢,以世界眼光和戰略思維,著眼于解決發展中的突出問題,搶抓機遇,遵循規律,加快發展,奮力轉型,在發展中促進轉型,以轉型促進發展,化挑戰為機遇,打造內鄉經濟升級版。

第二篇 總體要求和奮斗目標

第一章 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

第一節 指導思想

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以及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貫徹落實《河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現代化建設戰略綱要》,按照“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發展第一要務,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以富民強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總目標,以改革創新、開放帶動為總動力,實施高端化定位、大項目帶動、深層次突破、跨躍式發展戰略,以結構性供給側改革為重點,著力推動“三化”協同發展,著力打造開創未來的新引擎,著力加快創新內鄉、文明內鄉、和諧內鄉、綠色內鄉、美麗內鄉建設,確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推進內鄉現代化建設奠定堅實基礎。

第二節 基本原則

創新發展原則——堅持轉換發展動力的戰略導向,把推進自主創新與招商引智引技、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結合起來,整合自身科技創新資源,加強與全國全省教育科研機構合作,構建產學研企聯盟和眾創空間,增強科技創新能力和經濟發展動力。

轉型發展原則——堅持轉變發展方式的戰略導向,以結構調整促轉型,以改革開放促轉型,促進產業結構由一二產業主導向三次產業協同發展轉變,由主要依托當地物質資源開發向開放招商、承接產業轉移、借力借勢融合發展轉變,由單一離散的產品結構向集群化、配套化、基地型新產業體系轉變,新興產業由無中生有向有中做大、大中做強轉變。促進城鄉一體化協調發展。

開放發展原則——堅持對外開放的戰略導向,主動融入國家“一帶一路”倡議,構建開放型經濟管理新模式,以開放促發展促創新,堅持對內對外開放相結合、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開放招商與培植壯大本土企業相結合,形成全方位開放新格局。

綠色發展原則——堅持生態環保也是生產力的戰略導向,把內鄉碧水青山、生物多樣性這一獨特優勢和稀缺資源,作為開放招商的寶貴財富,作為興業宜居的寶貴財富,加大生態環境保護、生態功能建設的力度,形成綠色生產方式、消費方式和城鄉建設模式。

共享發展原則——堅持以人為本的戰略導向,以公共服務均等化為核心,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充分激發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活力,實現富民與強縣的統一,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第二章 發展目標

綜合考慮宏觀環境和發展條件,今后五年經濟社會發展總體目標是:到2020年,惠及全縣人民的小康社會全面建成,富強文明和諧美麗的現代化新內鄉建設邁出堅實步伐。

——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在提高經濟質量和效益的前提下,保持經濟較快增長,主要經濟指標年均增速高于南陽平均水平,力爭經濟社會發展主要人均指標達到或接近南陽平均水平。全縣生產總值年均增長9.5%,城鎮新增就業3.5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5%以內。全員勞動生產率進一步提高。

——轉型升級實現新突破。三化協調、四化同步發展邁出堅實步伐,工業大縣建設快速推進,服務業增加值比重逐年提升,信息化整體水平進入南陽先進行列,戶籍人口城鎮化率明顯提高,農業現代化南陽領先。區域高效清潔能源基地、區域性物流樞紐加快形成,區域競爭力明顯增強。

——創新驅動發展能力明顯增強。適應創新驅動發展要求的制度環境初步形成,創新驅動發展模式初步建立,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進一步提高,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走在全市前列。教育發展主要指標達到或超過全省平均水平,“教育高地”建設取得顯著成效,創新人才隊伍不斷壯大,進入人力資源強縣行列。

——人民生活持續改善。以實現更加充分就業為目標,居民收入水平與經濟發展同步提高,提前兩年基本消除現行貧困線標準以下貧困人口。社會保障全覆蓋,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養老服務體系全面建成,住房保障體系基本形成,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程度明顯提高。

——生態文明建設成效顯著。生態文明示范縣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單位生產總值能耗、單位二氧化碳排放量、用水量控制在省下達計劃內,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進一步削減,空氣和水質量達標率明顯提高,生態系統步入良性循環,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

——公民文明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明顯提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良好思想道德風尚進一步弘揚,公民科學文化素質、健康素質明顯提高,法治意識不斷增強,做文明人、辦文明事蔚然成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建成。

序號

指標名稱

2015年

2020年

年均增長

屬性

一、經濟發展

1

地區生產總值(億元)

147.9

----

9.5

預期性

2

人均生產總值(元)

20590

----

9

預期性

3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億元)

201.6

----

18

預期性

4

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億元)

7.27

----

14.1

預期性

5

規上工業增加值(億元)

50.8

----

13

預期性

6

服務業增加值比重(%)

34.5

38

0.7個百分點

預期性

7

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

21.7

25

0.6個百分點

預期性

8

城鎮化率

常住人口(%)

38.5

45

1.8

預期性

戶籍人口(%)

----

35

---

預期性

9

出口總值(億美元)

0.4670

----

----

預期性

10

實際利用外資(億美元)

0.3427

-----

----

預期性

二、創新驅動

11

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件)

0.9

1.8

----

預期性

12

科技經費投入強度(%)

0.66

1.0

----

預期性

13

互聯網普及率(%)

----

90%

----

預期性

三、生態文明

14

耕地保有量(公頃)

56170

56170

----

約束性

15

基本農田保護面積(公頃)

49300

49300

----

約束性

16

萬元生產總值能耗(噸標煤)

0.2629

完成省下達目標

----

約束性

17

萬元GDP用水量(立方米)

78.7

完成省下達目標

----

約束性

18

萬元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

完成省下達目標

----

約束性

19

二氧化硫排放量(萬噸)

0.2181

完成省下達目標

----

約束性

20

化學需氧量排放量(萬噸)

0.479

完成省下達目標

----

約束性

21

空氣質量達標率(%)

其中:細顆粒物(PM2.5)濃度下降(%)

----

完成省下達目標

----

約束性

22

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

85

100%

----

約束性

城市垃圾無害化處理率(%)

90

100%

----

約束性

森林覆蓋率(%)

60.1

62

1.9個百分點

約束性

四、民生福祉

23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城鎮居民

23685

----

10

預期性

24

農村居民

10417

----

11

預期性

25

農村貧困人口脫貧(萬人)

3.9136

0

----

預期性

26

五年新增城鎮就業人數(萬人)

0.6

3.5萬人

----

預期性

27

城鎮調查失業率(%)

5以下

6.5以下

----

預期性

28

城鎮保障性住房(套)

3200

---- 

----

預期性

29

農村安全飲水普及率

55

100

----

預期性

30

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0.6

11

----

預期性

注:預期性指標是政府期望的發展方向,主要依靠市場主體的自主行為實現。政府要創造良好的宏觀環境、制度環境和市場環境,并適時調整宏觀調控的方向和力度,綜合運用經濟政策引導社會資源配置,努力爭取實現。

約束性指標是在預期性基礎上進一步強化了政府責任的指標,是省政府在公共服務和涉及公眾利益領域對地方政府和省政府有關部門提出的工作要求。政府要通過合理配置公共資源和有效運用行政力量,確保實現。

第三章 打造開創未來新引擎 

根據 “十三五”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完成預期主要目標,必須創新思維方式,加強項目謀劃,抓住關鍵領域,實施重點突破,集中力量構建關系全局開創未來的新引擎。

第一節 全力推進“雙創”先進縣建設

順應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大趨勢,豐富擴大創新的內涵,堅持科技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并重,突出體系、載體、專項、人才等關鍵環節,推進創新鏈與產業鏈對接,加快“創新聯盟+創新基地+創新金融+創新人才”四位一體創新機制建設,培育經濟社會發展新動能。

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的多元化創新體系培育企業技術創新主體,發揮市場對技術研發等各類創新資源配置的導向作用,推動技術、人才、資金等創新資源向企業集聚,促進企業真正成為技術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和成果轉化的主體,“十三五”期間新認定6家以上高新技術企業。鼓勵企業推進市級、省級和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建設,“十三五”期間新創建市級以上技術研發中心6家,省級研發中心發展到8家以上。鼓勵企業和個人申請專利,支持企業開發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對產業發展具有重大影響的核心技術和高新技術產品,形成一批以自主知識產權為支撐的優勢企業和產業集群,到“十三五”末全縣萬人發明專利達到2件。推進開放式創新,鼓勵內鄉縣企業繼續深化與中科院、國家汽車監督檢驗中心、華東理工學院、鄭州大學、南陽理工學院等一批科研機構、大專院校產學研合作,引進智力、借“腦”發展。支持大型企業通過海外技術并購、開展科技合作等方式,實現技術跨越和競爭力提升。完善激勵創新體制機制,落實國家在財稅、金融、人才等方面支持政策,激發創新活力和創造潛能。

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重點依托產業集聚區、創業創新孵化基地等載體,加快發展眾創空間等新型創業服務平臺,推動大眾創業創新。鼓勵科技人員、大學生和高端人才創新創業,加強創新創業公共服務,降低創新創業門檻,營造良好的創新創業生態環境,加強創業創新成果的推介,促進科學成果資本化、產業化。加強財政資金支持引導,不斷提高小額擔保貸款額度,積極吸引孵化投資和風險投資,構建創新創業投融資體系。加強大眾創新創業的宣傳引導,大力培育創新精神和創客文化,營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濃厚氛圍。支持創新創業服務集聚區、創新創業服務機構、網絡化公共服務平臺、創業導師隊伍等能力建設,形成從創業項目到產業化的全過程服務體系。

強化人才支撐大力實施人才強縣戰略,統籌推進各類人才隊伍建設,不斷激發人才活力。深入推進全民技能振興工程,“十三五”期間完成各類職業培訓5萬人次以上。加快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流動(工作)站等平臺建設,引進培養一批能夠突破關鍵技術、帶動產業轉型的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積極探索“引項目+引資金+引人才”、“研發中心+引進人才+成果轉化”等新型引進方式。完善人才流動、培養、考核評價、激勵等政策措施,建立鼓勵人才創新創造的分配激勵機制,健全人才合法權益的激勵保障機制,激發人才活力。

第二節 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示范區建設

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加快消除城鄉二元結構的體制機制障礙,推動城鄉居民基本權益平等化、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城鄉居民收入均衡化、城鄉要素配置合理化、城鄉產業發展融合化,形成新型工農城鄉關系。

強化小城鎮在城鄉一體化中的重要節點作用。以灌漲鎮、馬山口鎮、師崗鎮等鎮為重點,科學規劃、因地制宜、創新機制、加快發展,逐步形成產業特色突出、人口分布合理、基礎設施完備、人居環境優美、城鎮之間緊密聯系的縣域城鎮布局結構。堅持“五個一”工程,培育特色,打造亮點,加快道路、綠化、治污、供排水等基礎設施建設步伐。

統籌城鄉公共設施建設。加快城鎮路、電、氣、供排水和通訊等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逐步實現互聯互通。建立城鎮醫療衛生人員到農村社區輪診的工作機制,促進醫療資源在城鄉間的均衡配置。建立城鄉居民養老、醫療等相銜接的機制,統一社會保障的項目和標準。按照全產業鏈推進工業、服務業與農業融合發展,推動各類現代生態要素在城鄉間順暢合理流動。

第三節 加快推進縣域電商發展示范縣建設

加快農村電商發展。加強互聯網與農業農村融合發展,引入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等現代管理理念和方式,大力發展農產品冷鏈基礎設施。支持利用電子商務平臺宣傳和銷售地理標志產品,鼓勵電子商務平臺服務“一村一品”,促進品牌農產品走出去。鼓勵農業生產資料企業發展電子商務。支持林業電子商務發展,逐步建立林產品交易誠信體系、林產品和林權交易服務體系。支持電子商務企業發展,培育多層次電子商務交易市場、網站。推進阿里巴巴農村淘寶內鄉縣運營中心暨內鄉電商創業孵化園建設,打造國內行業具有一定知名度和較大影響力的電子商務平臺,集信息流、商品流、數據流、資金流為一體,實現信息的綜合、分解、協調、匯集,促進同城電子商務交易的信息交流、市場交流、物流配送、支付結算、售后服務等。加快阿里巴巴農村淘寶項目建設,以農村淘寶為平臺,引導小微工業企業和傳統商貿企業依托第三方電子商務服務平臺開展服務。在農產品上行、旅游、健康服務、金融領域等方面,與阿里巴巴共同搭建內鄉縣村兩級服務網絡,打通信息和物流兩個通道,實現網貨下鄉和農產品進城的雙向流通,讓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回鄉創業,讓內鄉的農村長出互聯網基因。

積極推進縣域電商生態建設。注重主體培育,有針對性地扶持一批營銷模式新、帶動能力強、發展速度快、市場認可度高的電商企業,爭取盡快做大做強;注重平臺建設,大力建設內鄉電商創業孵化園、內鄉電商產業園,把電商作為招商重點,吸引更多企業和項目到園區發展;注重完善電子商務服務生態鏈,加快構建配送、支付、結算、信息等配套服務體系,不斷完善快遞、倉儲等配套服務設施,有效打通各個環節,形成發展合力;注重模式創新,在運用好現有成熟電商模式,借鑒發達地區電商發展的成功做法的基礎上,積極創新內鄉電商發展新模式,推動線上與線下結合、上行與下行結合、銷售與生產結合、傳統與現代結合,讓內鄉產品走出內鄉,走向河南、走向全國、走向全世界。

第四節 持續推進區域性教育高地建設

以“創建全省教育名縣、創辦人民滿意教育”為目標,堅持“統籌兼顧,均衡發展”的思路,積極推進學前教育、義務教育、高中教育均衡發展、跨越發展,努力打造區域教育高地。

增強教育發展活力。重點推動義務教育學區制和九年一貫對口招生、高中教育學業水平考試和綜合素質評價、職業教育“文化素質+職業技能”考試制度改革。加快推進“三通兩平臺”建設與應用,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提高教育信息化應用能力,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推動教育教學模式創新和學生學習方式轉變。鼓勵民間資本以多種形式發展教育事業,加大民辦教育扶持力度,促進辦學主體和教育投入多元化,積極發展教育基金。

促進教育資源均衡發展。加大中小學、幼兒園建設力度,按照“小學向中心村和社區集中、初中向城鎮集中、高中向縣城集中”以及保留必要教學點的基本原則,不斷擴大辦學規模,提升教育水平。加強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資源均衡化發展,實施鄉村教師支持計劃,推進優質教育資源向薄弱地區延伸。加強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和服務,保障殘疾兒童少年、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等平等接受教育的權利。到202080%以上鄉鎮達到教育強鄉鎮標準,城區再建一所省級示范性高中,城區投資新建一所省級示范性幼兒園,鄉鎮規劃建設1-2所市級示范性幼兒園。

推動職業教育跨越發展。推進職業教育規模、專業設置與產業發展相銜接,提高職業教育辦學水平,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完善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機制,加強綜合型實訓基地建設,根據市場需求培養產業工人。2020年縣職專規模擴大到3000人以上,把宛梆戲校建設成為兼有體育、藝術專業的戲劇特色學校。

積極開展教育合作。加強與北師大在教育領域實現深度合作,引進北師大先進的教學管理經驗,提升基礎教育水平。加強大中專院校與縣職業學校合作,積極引導大中專院校在企業設立實訓基地,推動人才鏈對接區域產業鏈、創新鏈,促進專業教育與創新教育有機融合,促進企業與高校有機結合,共同致力于打造內鄉區域性教育高地。

加大教育治理力度。完善決策、執行、監督既相互制約又相互協調的教育運行機制,完善學校內部治理結構,扎實開展精細化學校、特色學校創建和新課改推進等活動,促進學校內部治理的法治化、管理的科學化和決策的民主化,建立符合教育發展規律的現代學校制度。

第五節 強力推進區域性高效清潔能源基地建設

依托蒙華、寧西、焦柳等鐵路網和滬陜、內鄧、二廣高速公路網等交通優勢,以內鄉國家煤炭戰略儲備項目煤電運一體化為帶動,加快區域性能源綜合物流倉配中心建設,推動國家煤炭分質分級利用示范基地和煤炭電子交易結算中心建設,提升內鄉在全省乃至國家能源發展大局中的戰略地位;利用荒坡丘陵資源大力發展光伏電站,加快建設分布式能源,探索建設智能微電網,使內鄉成為區域性高效清潔能源基地。

第六節 積極推進生態文明示范縣建設

依據省重點生態功能區建設規劃,充分開發利用特色鮮明的自然生態資源,大力發展生態高效農業、生態林果林和循環經濟,叫響世界人與自然保護圈這張王牌名片,基本建成美麗內鄉所具有的物質基礎、生產生活方式和自然生態系統,使內鄉成為全國生態文明示范縣。

構建綠色循環低碳生態產業體系。積極發展生態有機農業,有效推進工業循環經濟,大力發展以生態旅游為重點的生態型服務業,積極探索具有典型生態系統特征的節約集約經濟發展模式,打造生態產業集群。

構建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環境體系。以保障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源頭庫區水源地安全為核心,強化西南部林區水源涵養;堅持資源開發與節約并重,以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效率為核心,加強土地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按照水源地的要求,建設循環高效的資源開發利用體系,切實搞好水土保持,強化對水源、土地、生態林等自然資源的生態保護。突出抓好水、大氣、聲環境、農村環境治理及自然生態建設,使環境質量全面達標,生物多樣性得到充分保護、生態環境實現良性循環,實現水源保護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雙贏,為內鄉縣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支撐。

構建人地和諧的生態人居體系。依托內鄉獨特的自然生態系統,構建與自然生態系統和諧共生的生態人居體系;溝通城鄉生態人居系統間的內在聯系,實現優勢互補、協同進化;建設環境優美、生態和諧、基礎設施配套齊全、交通體系優化、公共服務設施完善、居住條件舒適的生態型人居環境。

構建健康文明的生態文化體系。普及生態文明理念,引導和培育生態導向的生產方式和消費行為,在全社會樹立起愛護環境的生態道德觀念,養成自覺的生態保護行為,發掘人文資源,初步建立獨具特色的生態文化體系,促進內鄉人與自然的和諧,塑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態企業文化、生態社區文化、生態鄉村文化等,創建民風素樸、環境優美、社會風尚良好、文化氛圍濃郁的城鄉生態文明。

第七節 大力推進知名生態休閑旅游度假目的地建設

充分挖掘和展示豐富的自然與人文旅游資源和歷史文化積淀,促進歷史文化與現代文明相輝映,文化旅游與生態旅游相融合,賦予新型城鎮化亮麗特色,提升縣城品位和影響力。堅持旅游與生態、文化、科技等融合發展,以加快旅游產品建設、培育旅游市場主體和加強旅游營銷推廣為重點,主打生態休閑旅游品牌,官德文化教育品牌,與周邊地區差異發展、特色競爭,努力打造全國重要的生態休閑度假旅游目的地,走出一條高點定位、高端帶動、跨越發展的新路子。

第八節 乘勢推進區域性綜合物流樞紐建設

把交通基礎設施放在優先地位,積極爭取,統籌規劃鐵路、公路等配套支撐綜合體系,加快形成高速公路網,提高通縣、通鄉、通村的公路標準。乘勢而上,努力把機遇轉化為規劃,落實到項目,爭取到投資,加快建設區域性綜合物流大樞紐、大通道、大物流,大力發展現代交通運輸業,努力實現公路鐵路交通基礎設施水平實現跨越式提升同,使內鄉由傳統物流向現代物流、由無序發展向有序整合、由引進消化向自主創新、借交通優勢向物流名縣轉變。實施物流園區和多式聯運、制造業物流與供應鏈管理、電子商務與快遞物流、農產品與資源型產品物流、智慧物流等工程。建設“園(綜合物流園、一級節點)——心(專業物流中心、二級節點)——站(物流服務站、三級節點)”三個層次清晰的物流節點體系,形成“一主二心多點”的物流節點空間發展格局。一主:即綜合物流園區,為一級節點; 二心:即電商產業園、產業集聚區為二級節點; 多點:即工農業較為發達的重點鄉鎮和交通節點,為三級節點。加強北斗導航、物流網、大數據、移動互聯等先進技術在物流領域的應用。

第三篇 構建現代產業新體系

第一章 構建質量效益型工業新體系

結合供給與需求兩個方面,以增強產業競爭力為核心,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為主線,以創新驅動、京宛協作、集群集聚、智能制造、綠色發展為主要途徑,將資源優勢與科技創新充分匹配,大力發展集聚化、集群化、基地化先進制造業,構建質量效益型工業新體系。

第一節 實施產業集聚區提質升級工程

按照五規合一、四集一轉、產城互動的基本要求,實施產業集聚區提質升級工程,大力建設創新型和品牌型產業集聚區。到“十三五”末,產業集聚區實現營業收入突破300億元,稅收突破10億元,晉升為二星級產業集聚區。

完善功能規劃布局。按照“一區多園”的總體布局,統籌推進機械電子產業園、人造崗石產業園、電商孵化園等區中園協調發展,形成功能明確、緊湊集約、有序開發的空間格局。著力推進五規合一,因地制宜完善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系統,實現產業、土地、城市、生態環境和區域公共服務基礎設施規劃的精準對接。

健全公共服務平臺體系。實施公共服務平臺提升工程,提升服務支撐能力。強化技術創新平臺建設,推進眾創空間、公共技術平臺、科技孵化器建設,到“十三五”末產業集聚區建成1個以上綜合性創新平臺。強化智慧園區平臺建設。強化現代物流平臺建設,圍繞清潔高效能源、機械電子、新型建材等主導產業,積極構建制造業物流服務平臺;強化人力資源平臺建設,鼓勵支持職業院校、技工院校與企業共建生產實訓基地,進一步完善就業信息網絡和社會保障服務網絡;強化營商綜合服務平臺建設,推進企業投資便利化,營造全面高效、公開透明、富有競爭力的商務環境。

打造高層次中小企業科技創新平臺以創業支持創新,以創新環境促進創業,加快創新創業平臺建設,到2020年培育高新技術企業、創新型企業和技術創新示范企業30家、科技型中小企業100家。依托產業集聚區,規劃設立中小企業創業孵化中心,加強與科研機構、國內知名高校等機構戰略合作,增強新材料、新技術研發、應用力度。探索建立“互聯網+創業”的眾創空間平臺。順應網絡時代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形勢,形成一批具有專業化服務能力的創客空間、創業咖啡、創新工場,拓展創業領域,促進跨界融合。

增強創新人才支撐能力。深入實施人才、項目、園區(基地)一體化戰略,加大招商引智力度,結合優良政務服務環境、生態環境和人居環境建設,打造中西部地區縣域人才集聚高地。引進一批高層次創新人才、領軍型高層次創業人才、具有國際水準的高級管理人才、技藝精湛的高技能人才,形成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和團隊的集聚效應,堅持剛性引進和柔性引進并舉,引導企業以兼職、咨詢、講學、科研和技術合作、技術(專利)入股、合作經營、利潤分成、聘請顧問等靈活多樣的方式引進高端人才。支持企業組織中高級技師技工和設計、研發、營銷、企業管理等專業技術人才到國內專業大中專院校、紡織服裝企業集團定向學習培訓。鼓勵縣職業教育學校適應紡織服裝產業發展需要,積極調整專業設置和招生計劃。鼓勵各類培訓機構積極開展紡織服裝職業技能培訓,通過訂單培訓、定向培訓等形式,為企業、社會提供培訓服務。 

大力開展職業技能培訓。重點面對產業集聚區主導產業用工需求,大力開展訂單培訓、定向培訓、定崗培訓,支持校企共建生產實訓基地,增強培訓針對性,每年為產業集聚區培訓各類技能人員5000人以上。積極引進培育高層次人才,制定優惠政策,發布產業集聚區高層次人才需求目錄,舉辦專場招聘。

第二節 做大做強百億優勢產業集群

實施百億優勢產業集群培育工程,承接產業轉移,強化重點培育,推動同類產品同類企業集聚發展、上下游產業鏈和關聯產業協同發展,著力培育四大百億元優勢產業集群。

清潔高效能源。重點推進煤電一體化項目建設,著力打造清潔高效能源基地。依托蒙華鐵路、寧西、焦柳等鐵路網和滬陜、內鄧、二廣高速網,加快煤炭戰略儲備基地建設,實現煤炭資源洗選、混配、集散等,打造區域性煤炭資源綜合物流倉配中心以及煤炭電子交易、結算中心。加快推進內鄉煤電運一體化電廠建設,超前謀劃建設一批高載能項目和高端煤化工項目,建設國家煤炭分質分級利用示范基地以及清潔煤炭延長產業鏈高端煤化工基地。大力發展光伏產業,加快總規模250MW的光伏電站建設。到“十三五”末,火電裝機容量達到4000MW,清潔高效能源產業主營業務收入突破200億元。

機械電子。突出汽車零部件產業發展,立足于汽車發動機冷卻系統、排氣系統、隔熱密封材料、汽車電子產品等重點方向,依托飛龍公司、國宇密封、鵬翔科技等龍頭企業,圍繞精密鑄造、高精度加工領域,著力打造汽車零部件產業集群,建設全國有影響的汽車零部件基地。大力開展招商引資,承接產業轉移,重點引進節能環保裝備、專業工程裝備、智能成套裝備等,擴大產業規模,提升技術水平。到“十三五”末,機械電子產業主營業務收入突破100億元。

農副產品加工。順應消費升級和綠色安全要求,做大做強肉制品優勢產業,積極發展糧油、果蔬等產業。依托牧原集團等企業,擴大調理肉制品等生產規模,完善市場營銷網絡,加快形成與之配套的網絡化溫控倉儲配送體系。結合油料、林果、茶產業、菊花等等農業產業集群發展,著力發展糧油加工產業,推進果品的分級包裝、貯藏保鮮、冷藏運輸和綜合利用,積極發展果蔬飲料、茶飲料等飲料制造。到“十三五”末,食品產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00億元。

新型建材。立足區域石材資源優勢,推進礦山開發、荒料板材、石材工藝綠色轉型。著力承接產業轉移,突出發展人造崗石、新型陶瓷等新型建材產業,加快省級人造石質量檢測中心建設,提升產品層次和市場競爭力,打造“中國人造石之都”。配合煤電運一體化電廠建設,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綜合利用粉煤灰、脫硫石膏等產業廢棄物生產砌塊、建筑板材和多功能復合一體化產品。到“十三五”末,新型建材產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00億元。

第三節 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以綠色化、智能化、高端化為方向,強化有序轉移、鏈條延伸、技術改造,引導產業組織結構高度集中、細化分工、緊密協作,推動造紙印刷包裝、化工及新材料等產業轉型升級。

造紙印刷包裝。依托仙鶴紙業等,提高企業綜合利用和自動控制水平,降低成本,減少排放;積極發展高檔文化紙、生活用紙、特種紙等高附加值產品,優化結構,提高效益;推動造紙企業與下游用戶合作,擴大紙印刷包裝等終端產品規模。圍繞全縣機械電子、食品等產業以及電子商務的發展需要,順應數字化、綠色化、網絡化、創意化發展趨勢,推進印刷包裝產業轉型升級、融合發展。到“十三五”末,造紙印刷包裝產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80億元。

化工及新材料。民爆行業依托神威公司,持續推進技術裝備改造升級,優化產品結構。依托華磷化工、農豐肥業等企業,加強與中化集團的合作,擴大復合肥、復混肥、專用肥等生產規模。新材料產業依托烏克化工等企業,積極發展不飽和樹脂等產品,促進產業間的循環鏈接。到“十三五”末,化工及新材料產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50億元。

第四節 推動“兩化”深度融合

突出信息技術對工業轉型升級的引領推動作用,實施“兩化”深度融合示范工程,推動制造模式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服務化轉變,促進信息技術向市場、設計、生產等環節滲透,推動生產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細轉變。

加強信息技術在制造業中的應用。推動研發設計數字化、生產過程自動化、裝備制造智能化、經營管理網絡化及全流程集成,全面推行企業資源計劃、供應鏈管理和客戶關系管理,重點支持制造企業積極發展在線檢測、實時監控、遠程診斷、在線維護、位置服務等新應用,創新發展工業控制芯片、高端數控機床、工業機器人等智能裝備和智能產品,促進傳統制造向“現代智造”轉型升級,推進產業組織、商業模式、供應鏈、物流鏈創新,支持基于互聯網的各類創新。

加快建立信息服務平臺。依托產業集聚區和重點企業,推動建設專業信息服務平臺,面向行業、企業提供信息咨詢、技術研發、產業鏈協同等服務,打造一批省級“兩化”融合示范企業,鼓勵集聚區內企業積極參與“國家級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貫標試點工作”和國家、省相關創建工作。建設中小企業信息化綜合服務平臺,加快中小企業信息化推廣應用。

專欄新型工業發展重點工程

清潔高效能源產業集群培育工程。實施中譽國信內鄉煤炭戰略儲備基地二期工程項目、內鄉煤電運一體化電廠二期工程等。中譽國信內鄉煤炭戰略儲備基地二期工程項目總投資25億元,占地約1250余畝;規劃建設3000萬噸煤炭倉儲設施,配套2000萬噸煤炭洗配能力,年流通能力達到5000萬噸。內鄉煤電運一體化電廠二期工程總投資62億元,規劃占地約475余畝,新建2×1000MW超超臨界火電機組。

機械電子產業集群培育工程。實施內鄉縣機械電子產業集聚區相關項目引進、鵬翔科技北斗衛星導航應用產業項目、起重裝備制造產業園、機械制造產業園、南陽朗潔環保科技有限公司年產5000套環保設備及配件建設項目、南陽飛龍汽車零部件有限公司年產200萬只渦輪增壓器殼體加工線項目、南陽飛龍汽車零部件有限公司年產200萬只排氣歧管加工生產線項目、廢舊輪胎再生產項目、內鄉縣龍興機械有限公司年達克羅涂覆5萬噸汽車排氣管、汽車水泵生產線及電泳漆加工5萬噸汽車支架項目、飛龍年產汽車水泵、排氣管項目、南陽國宇密封發展有限公司年產500萬套高性能汽車熱屏蔽及汽車高性能安全件生產項目、南鑫鋼鐵實業有限公司年產3000套專業工程機械設備項目等一批重點項目。

食品加工產業集群培育工程。實施內鄉縣燕山邊林果開發有限公司年產50萬噸鮮果系列產品加工項目、專用面粉生產線、內鄉和議誠食品有限公司年加工5000噸濕香菇及2000噸干香菇出口加工生產項目、內鄉縣百草苑香菇制品有限公司年產3000噸香菇醬及1000噸干香菇出口加工生產項目、南陽市信糧面業有限公司年產8萬噸營養掛面及2萬噸倉儲建設項目、南陽紫蘑菇食品有限公司香菇果凍生產項目等一批重點項目。

新型建材產業集群培育工程。實施河南晉成陶瓷有限公司高檔干壓陶瓷磚生產項目、內鄉縣華興礦業有限公司年產30萬噸納米級碳酸鈣建設項目、陶瓷生產項目、禹州聯豐陶瓷有限公司年產2000萬平方米陶瓷墻外磚和墻體磚項目、南陽市恒峰礦業有限公司年加工20萬套石材工藝品生產項目、內鄉縣亞泰石材有限公司年加工20000平方米大理石板材項目、南陽英良石業有限公司崗石生產項目、南陽市東福陶藝制品有限公司年產245萬件玻璃酒瓶、陶瓷酒瓶等陶制品建設項目等一批重點項目。

傳統產業新優勢打造工程。實施新材料產業園、內鄉縣烏克生物化學制品有限公司年產1萬噸聚苯硫醚和5萬噸二氯苯擴建項目、內鄉縣華航木易木制品有限責任公司年產15萬立方米秸稈人造植物纖維板生產項目、上海全宇生物科技內鄉制藥有限公司與南陽市天華制藥有限公司GMP合并搬遷項目、南陽中億三博國際環洋鍍有限公司年產金屬表面處理4913.6萬平方米建設項目等一批重點項目。

第二章 推動服務業跨躍式發展

把服務業發展作為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戰略重點,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壯大提升傳統服務業,完善服務業發展載體,促進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務業向精細和高品質轉變,推進特色旅游城鎮建設,著力打造豫西南區域性現代服務業中心。

第一節 加快特色商業區建設

充分利用縣衙、文廟等旅游資源,結合舊城改造和文物保護利用,圍繞打造“一軸、一帶、四區、五街”的發展格局,以縣衙歷史文化街區商業綜合體建設項目為依托,在資源發掘、建筑風格、品牌集聚、業態提升等方面打造亮點,尋求突破。以文化旅游業、現代商貿業及休閑娛樂業為核心,以文化創意業、文化地產業等現代服務業為輔助,建立服務全縣、輻射宛西的現代商貿核心區,打造靚麗的“城市名片”。到“十三五”末,特色商業區建成區面積1.79平方公里,實現營業收入30億元,稅收3億元,吸納就業人員約3萬人。

第二節 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

按照市場化、社會化、網絡化的方向,著力推動現代物流、電子商務、研發設計、金融保險、服務外包、環境服務業等生產性服務業擴量提質發展,成為帶動服務業發展的主導力量和戰略支撐。

現代物流。突出發展煤炭物流,發揮蒙華鐵路、寧西、焦柳等鐵路網和滬陜、內鄧、二廣高速網等交通優勢,加快煤炭物流園建設,加快形成具有洗選、混配、加工、配送、電子交易等功能的煤炭專業物流,打造區城性能源綜合物流倉配中心和國家煤炭電子交易結算中心。加快交通物流港、郵政物流倉儲中心、惠豐農資物流中心等重點項目建設,拉長物流產業鏈。建設覆蓋城鄉的物流配送網絡,形成快捷高效的城鄉物流配送體系。

電子商務。圍繞全國電商發展示范縣發展目標,在電商創業孵化園的基礎上,規劃建設內鄉縣電商產業園,引導更多物流快遞企業入駐,打造集內小微企業孵化、倉儲、物流等功能于一體的電商發展平臺。加快阿里巴巴農村淘寶項目建設,在山茱萸、菊花等特色名優產品集中區布局建設電子商務村(淘寶村),加快發展電子交易、網上購物、在線支付、快遞配送等協同發展的電子商務生態鏈。積極引進淘寶、京東等大型電子商務企業,推動中小企業普及電子商務,持續推進移動電子商務發展,培育多層次電子商務交易市場、網站。到“十三五”末,電子商務交易突破10億元,建成全省電商示范縣,爭創全國電商示范縣。

專欄“十三五”電子商務發展重點工程

內鄉縣電商產業園項目。項目占地500畝,總建筑面積120000平方米。內含孵化區、綜合辦公區、倉儲區、物流運輸區、商品加工區、員工生活區、綜合保障服務區等。

電子商務產業創業孵化園。利用電子商務平臺使更多內鄉產品精包裝入駐。

電子商務培訓中心。建大樓3000平方米總投資1億元。

電子商務平臺。建設電子商務辦公樓一座面積5000平米。

電子商務倉儲中心。建設倉儲中心,使內鄉特色產品集中入駐。

電子商務物轉中心。利用物流等方式解決貨物流通問題。

研發設計。圍繞內鄉機械電子、新型建材、化工新材料等特色產業發展,重點發展為生產服務的研發設計產業。引進一流的創意設計企業和機構,大力發展工業設計、廣告設計、特色工藝品設計產業。支持引進咨詢策劃、廣告營銷等公司,加強市場調研、營銷策劃、廣告創意、媒介投放、效果評估、產品展示等各產業鏈環節的整合與協作,服務內鄉優勢工業和特色服務業。“十三五”期間新創建市級以上技術研發中心6家,各級各類技術咨詢、評估、知識產權維權服務開發等服務機構發展到100家。

金融保險。圍繞打造金融高地戰略目標,大力引進縣外金融機構入駐,“十三五”期間爭取設立3家分支機構。加快縣農商行改革創新,積極發展村鎮銀行,促進基金業、金融租賃、資產管理等非銀行金融機構發展,構建與經濟發展相適應的金融服務體系。吸引銀行、證劵、保險、投資基金等金融機構落戶或開設分支機構,支持有條件的民營資本積極參與設立村鎮銀行、農村商業銀行和小額貸款公司,積極發展產業投資基金、創業投資基金和基金管理企業等股權投融資機構。設立科技創新創業種子基金,重點對種子期、初創期科技型企業以及技術創新項目進行直接投資,支持高新技術成果轉化。積極開展科技保險、科技擔保、知識產權質押等科技金融服務,利用P2P等互聯網金融平臺服務科技創新,破解科技型中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

服務外包。搶抓服務外包發展與轉移新趨勢,重點發展數據處理、呼叫中心、IT資訊、視頻監測、供應鏈管理等領域,支持企業積極開拓日本、韓國市場,突破歐美市場,培育全國新興的服務外包產業基地。堅持引資和引智相結合,爭取更多服務外包接發包企業、領軍人才落戶內鄉。

環境服務業。立足綠色化需求,整合區域節能環保產業與技術優勢,構建與區域產業結構相適應的環境服務業體系。在城鎮污水、垃圾處理、工業污染治理、脫硫脫硝、區域性危險廢物處置、土壤污染綜合治理、大氣治理等主要領域,加快完善第三方治理模式,引導化工等行業搭建在線環保安全監測平臺。支持專業化節能服務公司為用能單位實施節能改造、“節能醫生”診斷等專業服務,積極發展環境技術、企業環境顧問、環境風險評價與損害評估、環境保險等環境咨詢業。

第三節 發展壯大生活性服務業

應用現代管理理念、信息技術和新型業態模式,加快文化旅游、商貿流通、健康養老、房地產、全民健身和體育休閑等傳統支柱服務業改造提升,培育競爭新優勢。

文化旅游。發揮內鄉豐厚的自然及人文景觀優勢,圍繞全域旅游發展目標,把旅游業打造成為全縣戰略性支柱產業。突出做好“一山一衙一漂流”5A級旅游景區創建工作,加快完善基礎設施,力爭2017年創建成功。優化旅游業發展布局和產品結構,以縣衙歷史文化街區為中心,打造衙署文化旅游城市綜合體,形成特色歷史文化旅游商貿街區;以寶天曼寶曼灣、七里坪游客服務中心為中心,打造生態化旅游綜合服務區;以葛條爬、大龍、萬溝農家賓館集聚區為中心,打造特色化鄉村游與農家賓館服務區。推進旅游智慧化、標準化建設,著力完善 “吃、住、行、游、購、娛”旅游產業鏈。加強旅游宣傳,創新營銷方式,運用互聯網+旅游,多方推進旅游洽談合作,穩固老市場,開拓新市場。到“十三五”末,全縣年接待游客人數突破1000萬人次,門票收入超過10億元,旅游總收入實現50億元。

專欄“十三五”旅游業發展重點工程

“一山一衙一漂流”創建5A級旅游景區項目。按等級公路標準建設完善高速口至七里坪靳河旅游快速通道公路建設、安防工程、交通標示及道路兩側綠化工作。2、完善灌二公路靳河至七里坪游客中心至寶天曼公路的交通標示。3、設置通往旅游區的專線巴士和公交車。4、葛條爬村路西公路拓寬工作。5、縣衙游客服務中心及停車場、四星級公廁建設任務等。

寶天曼保護區生態綜合開發項目。1、(1)生態景區內旅游步道、護欄、木棧道、星級公廁等;(2)停車場、接待服務區建設;(3)垃圾處理設施建設、13公里道路護坡及護欄;(4)游客服務中心、索道、停車等候區(5)水線提升水壩等與創5A相關的基礎設施建設。2、建設旅游快速通道全長28公里,改造升級葛條爬村至寶天曼景區共20公里的景區旅游公路。3、七里坪游客綜合服務中心,大龍旅游接待中心,葛條爬接待中心,二龍山接待中心。4、完善配套服務區道路、供水、供電、垃圾處理等工程,對服務區集鎮建筑進行生態化風格改造,招商建設100家以上農家賓館,使總接待能力達到5000張以上。

七星潭景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完善七星潭游客服務中心及停車場及道路交通工程,建設七星河堤曼頂水庫和螞蟻溝水庫及配套水土保持和水生態保護工程。建設七星潭5A廁所,七星潭長生谷養生度假區等。

大龍、萬溝農家賓館服務區。完善配套服務區道路、供水、供電、垃圾處理等工程,對服務區集鎮建筑進行生態化風格改造,招商建設100家以上農家賓館,使總接待能力達到5000張以上。

南陽云露山二期建設項目。建設云露山瀑布漂流、漂流大壩、步道棧道、紅石峽水庫大壩、藥廟到椴樹崖深山公路滑雪場、寶塔書院恢復項目、藥王廟寶塔書院索道、度假酒店會議中心、中醫養生中心。

內鄉縣二龍山景區建設項目。1、漢王寨街區,2、柳林豫西特色風情小鎮,3、龍騰灣養生渡假區,4、生態停車場5、游客服務中心,6、垃圾和污水處理站,7、旅游環山棧道步道。

二桃產業、生態觀光農業及深開發項目。發揮產業優勢,集中種植十萬畝以上油桃、薄皮核桃產業基地,配套完善觀光公路、采摘園、加工廠及休閑設施。

縣衙歷史文化街區。縣衙周邊老城區改造拆遷面積84000平方米,建筑面積237933平方米。

乍曲萬畝菊花觀光及深加工項目。種植萬畝以上藥用菊及菊花產品加工設施。

商貿流通業。優化縣城商業網點布局,進一步加強城鄉商貿流通網絡建設。支持商業業態創新,積極發展連鎖經營、折扣店、工廠店等新型業態,支持傳統商貿企業建設網上商城、拓展農村經營網絡。鼓勵發展社區商業網點,打造一刻鐘便民服務圈。引導住宿和餐飲業健康發展,積極培育特色餐飲品牌和“老字號”企業,推動建設一批傳統住宿餐飲與生態游憩、演藝娛樂、文化體驗融合發展的綜合休閑項目。鼓勵發展綠色飯店和經濟型連鎖酒店。

健康養老。抓住國家加快發展大健康產業的戰略機遇,充分發揮內鄉縣生態資源的特色優勢、醫藥資源的比較優勢,加快縣綜合養老項目建設,推動健康養老產業加快發展,形成具有一定影響力的養生保健產業基地。在縣城以西至方山公園規劃建設健康養老片區,以容納300個床位的縣級養老公寓為龍頭,帶動社會力量建設標準化的養老機構;在七里坪、板場、夏館、馬山規劃建設養老區,支持發展養老項目;各鄉鎮中心敬老院要擴大規模、完善功能,“十三五”期間都要達到150張以上床位規模,起到托底作用;同時,各鄉鎮要建成1所以上比較規范的民間養老機構。推廣“醫養結合”服務模式,引進建設一批知名醫療品牌專科,支持縣屬醫院對外合作辦醫。支持企業和機構運用互聯網、物聯網等技術手段創新養老服務模式。

房地產業。積極培育房地產新的增長點。大力發展城市綜合體、園區地產、文化旅游地產、養老地產等新興業態,積極發展健康住宅、綠色環保住宅和節能省地型住宅, 激活不同層次的住房需求。擴大營銷策劃、評估代理、裝修裝潢等服務業規模,發展壯大一批規模化、專業化的房地產中介服務機構和企業。推動二手房市場加快發展,規范房屋租賃市場。

第四節 優化服務業發展格局

著力構建“一心一軸七板塊多支點”為主的服務業發展格局,盡快形成“頭雁引領、群雁比翼、科學布局、互動給力”的“雁陣效應”。“一心”,即一心聚合引領,以建設特色商業區為核心,引領帶動全縣服務業發展;“一軸七板塊”,即以湍河為軸的兩岸服務產業、縣衙歷史文化街區、豫西南商貿城、融僑產業園、煤炭物流園、大寶天曼生態旅游區、方山休閑區、教育文化產業園八大服務業組團,板塊發展、特色突破、區域聯動、功能互補;“多支點”聯動,就是以十四個鄉鎮為支點與縣城聯動發展。以城帶鄉、以鄉促城,努力實現城鄉服務業合理布局和一體化發展。

第三章 推進農業現代化

圍繞農業增值最大化、質量保證最大化、效益提升最大化,著力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找準供給側與區域發展之間的平衡點,“宜工則工,宜農則農,宜旅則旅”,形成特色“拳頭”產業,推進糧經飼統籌,農林牧結合,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集約節約、生態良好的農業現代化道路。

第一節 培育現代農業集群

穩定糧食產能,全面建成35萬畝平均畝產超噸糧的高標準永久性糧田,確保2020年全縣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達到3.5億公斤以上。重點圍繞特色優勢農產品,突出基地支撐、龍頭帶動、產品研發、品牌培育、質量保障,著力打造煙葉、茶葉、畜牧、林果、觀光休閑農業等五大全鏈條、全循環、高質量、高效益現代農業產業集群。到2020年,牧原生豬產業化集群要晉級國家級示范性產業集群;菊龍糧油農業產業化集群步入市級農業產業化集群行列;培育市級龍頭企業達到30家以上,省級龍頭企業達到5家以上;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50%以上。

專欄內鄉縣現代農業發展總體布局

糧食生產區:在沿湍河、默河兩岸的灌漲、王店、湍東、趙店、大橋等平原鄉鎮糧食主產區,建設優質糧高產示范區,建設35萬畝高標準糧田。

茶葉菊花產業區。按照老茶園恢復改造和新茶園開發建設結合原則,集中連片,整合項目,集聚資金,規模開發,打造兩個片區:即以師崗、瓦亭、岞嶇、桃溪四個鄉鎮為重點,以永青山、太山廟水庫為核心的西南部萬畝優質茶區;以赤眉、余關、趙店三個鄉鎮為重點,以琴溪湖和麥子山、岱軍嶺為核心的中部萬畝優質茶區。依托北京美科爾公司,力爭到2020年完成種植萬壽菊5萬畝、茶用菊花300畝、食用菊花500畝、觀賞菊花(1000個品種以上)10萬盆,建設三座菊花初加工廠及一座菊花綜合精深加工廠,打造國家頂級的集藥、茶、食、觀賞、養生為一體的現代農業景觀基地。

優勢畜牧產業區。以東部的馬山、余關、灌漲等鄉鎮為主,大力發展優質生豬養殖;以中部的大橋、王店、湍東等鄉鎮為主,大力發展優質蛋雞飼養;以西部的師崗、瓦亭、桃溪、乍嶇等鄉鎮為主,大力發展優質伏牛白山羊,逐步形成形成“東豬、西羊、中部雞”的三大養殖業集聚區。

特色油料產業區。以花生、芝麻為重點,以余關、王店、湍東為中心,加快優質油料產業區建設,逐步建成30萬畝優質油料生產基地。

高效蔬菜產業區。在大橋、湍東、趙店、灌漲等鄉鎮,規劃建設溫棚蔬菜高效農業示范區,重點發展溫棚精細蔬菜和非設施反季節蔬菜;以牧源公司大型養豬場周邊區域為核心,大力推廣“豬—沼—菜”循環經濟模式,重點建設5000畝高檔有機蔬菜基地。

林果業產業區。依托赤眉油桃“全國無公害果品基地”和“赤眉牌”商標,通過加大技術推廣和油桃品種改良,形成以赤眉鎮為中心,輻射帶動趙店、湍東、七里坪、王店等鄉鎮,不斷擴大基地規模,使基地面積發展到10萬畝;核桃基地以山東浩林果業公司為龍頭,借鑒外地經驗,擴大宣傳推介,以余關、趙店、瓦亭、師崗、乍曲、馬山等鄉鎮為重點,在我縣西南部淺山區持續發展3萬畝,使核桃基地面積發展到13.6萬畝,全力維護“雙十萬”林果基地建設項目,推動內鄉林果產業的健康發展發展,帶動農民增收致富。

花卉苗木產業區。以“一帶三區”(“一帶”,就是以滬陜、內鄧高速沿線為重點,形成“花卉苗木產業帶”;“三區”,即以湍東龍頭花卉苗木產業園、馬山李井花卉苗木產業園、灌漲劉營魏莊千畝花卉苗木基地和馬山老莊千畝芙蓉園為重點的“核心區”,以灌漲、湍東、大橋三鄉鎮為重點的“輻射區”,以趙店、赤眉、王店、馬山口等鄉鎮為主的“帶動區”)為布局,基地面積現有的1.3萬畝達到3萬畝,初步建成千畝以上花卉苗木基地5個,100畝以上花卉苗木基地20個,力爭實現“基地規模快速膨脹、苗木種類日漸豐富、生產管理逐步規范”的強勁發展態勢。

煙葉產業區。重點打造南北兩個核心種植片區,中北部片區以余關、王店、趙店三個鄉鎮為主,西南部片區以師崗、乍曲和瓦亭三個鄉鎮為主,總體種植規模要穩定發展,逐步形成兩個現代煙草農業產業集群,成為內鄉煙葉產業的核心區域。穩控規模、提高水平、注重質量、提高效益,重點抓好基地單元建設,鞏固煙葉大縣地位。

觀光休閑農業區。以內鄉縣產業基礎較好的優質茶葉、核桃、油桃、蔬菜、養殖等特色生態產業為重點,按照北果、中養、南生態的整體部署,著力打造內鄉“一線一帶兩區三園+農家樂”都市生態農業格局,努力提升現代生態農業的休閑、觀光、生態、高效等綜合功能。

第二節 加快生態循環農業發展

推進農業全程標準化生產,繼續擴大無公害農產品種植規模,積極發展綠色產品和有機產品。到2020年,全縣認證無公害農產品基地45萬畝,無公害農產品20個,綠色食品5個,有機農產品2個。全面落實土壤有機質提升補貼政策,大力推進機械化深松整地,實施保護性耕作項目。繼續推進測土配方施肥,全面推廣生物有機肥、低毒低殘留農藥。開展生態畜牧業示范場創建活動,推進規模化畜禽養殖場污染治理。加強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爭創全省秸稈綜合利用試點縣,加快建立覆蓋全縣的秸稈收儲體系,鼓勵推進秸稈飼料化、肥料化、基料化等方式利用。加強節約型農業技術創新,推廣節地、節水、節肥、節種等先進適用技術。鼓勵和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依托農畜產品生產基地發展畜--果、畜--糧、畜--菜等農牧結合循環發展模式。到2020年,全縣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0%以上。

第三節 健全現代農業支撐體系

加快規范土地流轉,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形成以家庭承包農戶為基礎,以專業種養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為骨干,其他組織形式為補充的新型農業主體經營隊伍。加快培養新型職業農民。到2020年,全縣土地流轉總面積占耕地總面積的比例達到50%,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經營面積占總承包耕地面積的50%左右。加快建立適應高產、優質、高效農業發展要求的技術推廣應用體系,實施互聯網+農業行動計劃,到2020年農業科技貢獻率達50%以上。完善農業公共服務,支持農機合作社等經營性組織參與農業生產性服務,建設重大病蟲害預警與控制體系。加大農產品安全監管、監督力度,健全從農田到餐桌的農產品質量安全全過程監管體系。

專欄農業現代化發展重點工程

內鄉縣35萬畝高標準糧田建設項目。總投資87500萬元,水利、農業、林業基礎設施和科學技術推廣措施。

內鄉縣畜牧業生態建設項目。總投資87500萬元,包括飼草飼料體系建設;生態養殖;基礎設施建設;良種繁育體系建設;環境保護糞污治理;畜產品深加工等。

內鄉縣5萬畝有機茶葉基地建設項目。總投資58579萬元,建3-5個標準化育苗基地;鮮葉保鮮庫9個;成品茶保鮮庫9個;國內一流的標準化生產線12個;茶產品研發展示中心1個;茶葉社區2個及休閑旅游觀光處。

內鄉縣核桃產業發展項目。按照核桃產業規劃,新發展核桃基地5萬畝,完善基地綜合基礎設施,引進一個投資5000萬元以上的核桃深加工項目。

5萬畝萬壽菊基地建設項目。依托北京美科爾公司,爭到2020年完成種植萬壽菊5萬畝、茶用菊花300畝、食用菊花500畝、觀賞菊花(1000個品種以上)10萬盆,建設三座菊花初加工廠及一座菊花綜合精深加工廠,打造國家頂級的集藥、茶、食、觀賞、養生為一體的現代農業景觀基地。

內鄉縣萬畝太陽能溫室有機蔬菜基地建設項目。新建1200畝高標準冬暖式日光溫室蔬菜基地。加快無公害、綠色、有機蔬菜生產技術的研究、推廣、應用,大力推廣肥藥雙控技術,科學使用肥料、農藥等農業投入品,加快無公害、綠色、有機產地及產品認定認證,打造特色優勢品牌。

內鄉油茶與紅粟產業基地建設項目。依托河南麥田歲月農業種植有限公司和河南福祿山實業有限公司,規劃建設5萬畝高山油茶和紅栗產業園區;配套建設紅栗與油茶加工廠各一個;建設紅栗文化展覽館、高山油茶文化展覽館、澳洲農耕文化展示與體驗中心、山油茶種質資源圃等;建成西部山區生態環保區、水分涵養區和高效經濟區。

內鄉縣農業循環經濟項目。圍繞“牧——沼——菜(果)——生態莊園”的循環經濟產業鏈,建設大中型沼氣工程10座,建設年產5萬噸有機肥生產線5條,以建設溫室大棚為主發展現代高效農業1000畝,建設都市生態農業莊園1個。

第四篇 構筑現代城鄉新格局

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以提升城鎮綜合承載能力為重點,以促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為抓手,優化城鎮布局形態,統籌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到2020年,全縣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45%以上。

第一章 優化城鄉空間布局

按照“宜居歷史文化山水名城”發展定位,聚焦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兩度兩力,圍繞構建“一主五副多點”的城鎮體系,加快縣城、中心鎮、一般鄉建設,構建現代城鎮體系。

健全新型城鎮化規劃體系。堅持規劃先行,突出規劃引領,在完成《內鄉縣城市總體規劃》修編的基礎上,加快村鎮規劃編制工作,逐步完善規劃體系,實現城鄉規劃全覆蓋。不斷加大規劃實施和管控力度,保持規劃的連續性,維護規劃的嚴肅性,讓規劃真正成為城鎮發展的藍圖。堅定不移抓好“雙違”整治,不斷健全工作機制,提高整治水平,促進建設秩序不斷好轉。

強化縣城中心地位。堅持中心城市帶動戰略,優化城市形態、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增強要素集聚、科級創新、綜合服務能力,縣城東部以產業集聚區、煤電運一體化項目建設為重點,南部以新高中及其周邊區域綜合開發為重點,建設為重點,中部以縣衙歷史文化街區配套工程和特色商業街區建設為重點,西部以山、水、林戶外生態休閑、體育、養老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著力提高縣城的宜居度、首位度、承載力和輻射力。加快推進老紙廠區域、老化肥廠、橡膠軟木廠、老煙草公司、新高中附近等棚戶區改造,同步推進城中村集體資產改制、居民身份轉換和配套設施完善。到“十三五”末,縣城常住人口達到26萬人,建成區面積達到30平方公里。

加強小城鎮建設。以馬山口鎮、夏館鎮、師崗鎮和赤眉鎮、灌漲鎮等鎮為重點,科學規劃、因地制宜、創新機制、加快發展,逐步形成產業特色突出、人口分布合理、基礎設施完備、人居環境優美、城鎮之間緊密聯系的縣域城鎮布局結構。堅持“五個一”工程,培育特色,打造亮點,加快道路、綠化、治污、供排水等基礎設施建設步伐。

第二章 增強城鎮綜合承載能力

堅持緊湊集約、循環節約、綠色環保的可持續發展方式,建設節約型城市、生態宜居城市、智慧城市、人文城市,實現高質量的城鎮化。

完善城鎮基礎設施。加快完善城市道路網絡和道路網結構,重點推進老城區路網配套改造,做好南部片區城鄉一體化示范區煤電運一體化園區、電商產業園區、物流產業園區、湍東產業集聚區等路網配建,逐步建設完善城區“九縱五橫”的骨干路網為主的道路交通體系。加快南水北調供水配套工程內鄉縣城引水工程建設,推進老城區供水管網改造和湍東水廠升級改造,新增供水能力2萬噸/日。推進湍東和湍西污水處理廠升級改造,排水達到一級A標準。積極開展海綿城市建設,建立雨污分流排水體系,逐步改造老城區合流制管網,新城區按分流制一步建設到位,積極推動地下綜合管廊工程。統籌規劃建設燃氣、供熱、電力、通信、環衛等市政設施,逐步探索推進供熱設施建設,結合火電廠運營開啟城市冬季供熱新格局。加快推進師崗、大橋、趙店、赤眉、灌漲、王店、馬山、七里坪、板廠、夏館、余關等鄉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鄉鎮污水處理設施總處理能力達到1.0萬噸/日以上新建鄉鎮垃圾衛生填埋場4座,采用“村收集、鄉鎮轉運、集中處理”的模式,推進鄉鎮垃圾處置。穩步推進鄉鎮道路、電力、綠化等基礎設施建設。至2020年,城市公共供水普及率達到96%,城市燃氣普及率達到60%

建設生態宜居城市。以建設生態宜居城市為目標,逐步和擴展和完善以湍河生態景觀為主軸,以城市綜合公園、游園群為多點的綠地建設系統;推進湍河兩岸生態公園(新G312國道湍東鎮下河村)、黃水河河口方山區域生態景觀帶建設,新增生態綠化面積140萬平方米。建設龍崗公園、黃水河公園、五龍公園、酈城公園、生態公園等生態公園,配套完善方山公園基礎設施建設,做好城區道路綠化與亮化工作,營造良好人居環境。“十三五”期間,縣城新增公園面積360萬平方米,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9平方米,綠地率達到33%以上,綠化覆蓋率達到38%以上,達到國家園林縣城標準。因地制宜推進鄉鎮公園、游園建設。

全面提升縣城規劃管理水平。強化規劃管控,加強規劃實施全過程監管,避免規劃隨意變更。樹立以人為本、服務為先理念,推進市民卡工程、智能交通、社區政務微信等項目建設,完善城市治理結構,創新城市治理方式,提高社會管理科學化水平,推動信息化與城鎮化協同發展,提升城市智能化水平,建設智慧城市。積極倡導文明生活方式,推動文明城市創建向城市文明建設轉變。

第三章 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

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推動具備條件有意愿的農業轉移人口舉家落戶城鎮、城中村常住人口居住條件改善、農村人口最大限度向城鎮轉移。

第一節 最大限度吸引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

全面實施居住證制度,堅持把縣城和重點鎮作為承接主體,最大限度的促進農村轉移人口向城鎮集中,優先解決常住人口市民化問題。積極承接產業轉移,加快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大力發展服務業,強化就業創業培訓,提升城鎮就業承載能力。鼓勵各鄉鎮因地制宜制定農民進城落戶的具體辦法,實施產業培育、技術培訓、自主創業等措施,實現人口向縣城、中心鎮、小集鎮、中心村轉移。抓好城鄉一體化示范區、產業集聚區、特色商業區建設,有效帶動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

第二節 強化住房和教育牽動

積極強化住房牽動和教育牽動,加速推進農業人口向城鎮轉移。拓寬住房保障渠道。嚴格落實各級政府住房保障責任,加大棚戶區和城中村改造力度,努力滿足外來人口、大學畢業生、住房困難家庭的基本居住需求。探索建立市場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結合的住房制度,完善住房用地供應機制。完善租賃補貼制度,廉租住房、公共租賃住房并軌運行。堅持把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納入城鎮住房保障體系,穩定就業的農民工納入住房公積金制度覆蓋范圍,支持農民工家庭購買普通商品住房。強化教育牽動。把農民工隨遷子女義務教育納入城鎮教育發展規劃和財政保障范疇,保障農民工隨遷子女免費接受義務教育。調整優化城鄉中小學布局,增加城鎮學前和義務教育資源,重點加強一體化示范區、城鄉接合部幼兒園和中小學建設,加快解決中小學大班額問題。實行公辦學校標準化建設和校長教師交流輪崗,推進城鎮義務教育均衡化發展。完善農民工隨遷子女在流入地接受中等職業教育免學費和普惠性學前教育的政策,實現農民工隨遷子女在流入地參加中考和高考。

第三節 建立健全農業人口轉移促進機制

建立健全由政府、企業、個人共同參與的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擔機制,制定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具體方案和實施細則,承擔相應的財政支出責任,確立分項支付模式,完善農業轉移人口社會參與機制,推進農民工融入企業、子女融入學校、家庭融入社區、群體融入社會,建設包容性城市。完善農村配套改革,堅持以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和集體收益分配權改革為重點,建立健全農業人口轉移促進機制,增強農民向城鎮轉移的動力,消除農民進城的后顧之憂,確保農業人口“轉得出”。加快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實現保障性住房、義務教育、基本醫療衛生、基本養老等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確保農業轉移人口“落得住”。創新公共服務供給模式,開展政府購買公共服務試點,推動供給主體多元化。

第四章 有序推進新農村建設

第一節 分類推進新農村建設

科學編制實施新農村規劃,適應農村人口轉移和村莊變化新形勢,遵循生產方式決定生活方式的規律,立足自然資源、環境條件和發展基礎,按照產業、新農村、土地、公共服務和生態規劃“五規合一”的要求推進新農村發展規劃編制,調整完善生態布局,配套建設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全面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讓農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堅持分類指導,按照發展中心村、保護特色村、治理空心村的要求,分類推進、科學引導農村住宅和居民點建設,全面完成城中村、城市規劃區內的城郊村和產業集聚區內村莊城市化改造,有序推進自然條件惡劣的貧困村莊扶貧搬遷。

第二節 加快建設美麗鄉村

推進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積極實施改房、改水、改廁、改能、改路“五改”工程,完善村莊垃圾處理、綠化等公共設施建設和管護機制,探索建立城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互聯互通、共建共享的機制,全面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以省“三保五化”(保農村住房安全、保飲水安全、保用電安全,開展農村凈化、硬化、綠化、亮化、美化)為重點,全面開展美麗鄉村建設,圍繞“三無一規范一眼凈” (村內及周邊無垃圾堆放、無污水橫流、無雜物擋道,生產生活物品堆放規范,主次干道兩側和河道兩旁環境干凈)目標,集中力量建設一批美麗鄉村,打造農民群眾幸福家園。開展美麗鄉村示范工程,按照以點為基、串點成線、連線成片的總體思路,有計劃分批次啟動美麗宜居鄉村建設試點。到“十三五”末,全縣80%以上的行政村建成人居環境達標村,40%以上的行政村建成農村人居環境示范村,在此基礎上建成30個美麗宜居典范村。

第三節 完善農村發展的體制機制

加快完善農業投入保障機制,各級財政對農業投入增長幅度高于經常性收入增長幅度,重點支持農業土地開發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依法維護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賦予農民對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轉及承包經營權抵押、擔保權能,允許農民以承包經營權入股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保障農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權利,積極發展農民股份合作,賦予農民對集體資產股份占有、收益、有償退出及抵押、擔保、繼承權。支持鼓勵工商資本到農村發展適合企業化經營的現代種養業,向農業輸入現代生產要素和經營模式。鼓勵社會資本投向農村建設,允許企業和社會組織在農村興辦各類事業。用足用好中央政策性資金、地方財政配套資金和個人繳納資金,建立健全農村養老保險、醫療保險、新農合、低保等社會保障體系。

專欄內鄉縣新型城鎮化建設重點工程

內鄉縣棚戶區、城中村改造建設項目。對老紙廠區域、老化肥廠、橡膠軟木廠、老煙草公司、新高中附近等十幾處棚戶區進行升級改造。

內鄉縣城鄉一體化示范工程。建設城鄉一體化示范區道路路網、煤電運一體化路網、電商產業園路網、物流產業園路網、湍東產業集聚區路網、老城區路網配套,總長60公里。

內鄉縣城鎮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南水北調供水配套工程內鄉縣城引水工程,年引水3000萬立方米。建設供水三期、污水處理廠、改擴建供水管網、雨污管網、垃圾處理廠等、建設供氣、供暖管道5公里。新增供水管道30公里,新增供水能力3萬噸/日供氣、供暖管道各5公里。

內鄉縣城鎮污水垃圾處理項目。在師崗、大橋、趙店、赤眉、灌漲、王店、馬山、七里坪、板廠、夏館、余關等鄉鎮鎮區建設污水處理廠,總設計處理能力為1.5萬噸,處理水質按照《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一級A設計;在上述11個鄉鎮設立6個中轉站及5個垃圾填埋場,同時配套相應的處理設施。

內鄉縣內河綜合治理及生態防護林建設工程。建設螺螄河、牡珠溝河、黃水河段治理、默河橋至大謝崗防護林、黃水河兩側防護林、默河防護林帶、黃水河護坡綠化等生態防護,新增生態林地面積410萬平方米。

內鄉縣生態公園、游園建設工程。建設龍崗公園、黃水河公園、五龍公園、酈城公園、生態公園等生態公園,新增公園面積360萬平方米。

內鄉縣城區道路綠化及亮化工程。對新建道路進行景觀性綠化和亮化,對老城區道路進行亮化改造。

內鄉縣地下綜合管廊建設工程。建設地下綜合管廊3公里。

內鄉縣保障性安居房建設工程。建設安居房、公共租賃房1500套。

第五篇 打造基礎要素供給新優勢

圍繞區域現代物流樞紐和清潔高效能源基地建設,重點推進交通、能源、水利、信息等基礎設施網絡建設及互聯互通,構筑區域發展新優勢。

第一章 建設現代綜合交通系統

統籌鐵路、公路、通用航空建設,構建布局合理、便捷暢通、安全高效的交通運輸網絡。積極做好寧西鐵路復線和蒙華鐵路建設服務工作,配合做好合肥至西安高鐵內鄉段的前期工作。圍繞“九縱十二橫”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規劃,實現國省干線公路覆蓋所有建制鄉鎮、縣鄉公路覆蓋所有行政村、其他農村公路覆蓋所有自然村“三個全覆蓋”,推進客運站建設,提升客運服務水平,奮力沖刺河南省山區公路大縣、交通強縣目標。積極推進通用機場建設,以滿足航空游覽、飛機播種、森林救火、防災防疫、飛行員培訓等需求。

欄:內鄉縣現代綜合交通體系建設重點工程

武(陟)西(峽)高速嵩縣白河鎮—內鄉寶天曼—內鄉縣城旅游快速通道項目。全長93公里,擬按二級公路標準改建。

新增國道G241線(原S249線)內鄉五里堡至大橋段改建工程。路線全長29.256公里(其中利用現有原省道S332線12.19公里,新建路段長17.066公里),為二級公路標準。

省道S331線內鄉靈山至內鄧高速師崗出口段一級公路改建工程。路線全長12.193公里(其中:鄧州境2.3公里,內鄉境9.893公里),為一級公路。

省道S330線王村至內鄉清涼廟改建工程(內鄉境)。路線全長約36公里,為二級公路;王店至灌漲段路面寬為9米,路基寬12米;余下路段路基寬23米,路面寬15米。

省道S329線鎮平G207線至內鄉赤眉改建工程(內鄉境)。路線全長約25公里,為二級公路。

省道S328線南召內鄉縣界至七里坪花園段公路改建工程。路線全長約18.74公里,為二級公路。

省道S243線嵩縣內鄉分水嶺至內鄉夏館寶天曼葛條爬段、葛條爬至復館路段公路升級改造工程為二級公路。

省道S243線內鄉夏館寶天曼至七里坪花園段公路升級改造工程。項路線全長約20.5公里,為二級公路;路面寬7米。

運輸場站。建設客運南站(三級站)及赤眉、夏館、虎巴嘴、寶天曼等4座鄉鎮三級客運站,在國省干線公路、主要縣鄉公路等位置規劃建設50個港灣站和100個招呼站,實現班車通村率100%。規劃建設五里堡汽車維修城,增設寶天曼旅游服務區。增設師崗等6個養護道班。規劃建設大橋等4個路政管理站。

內鄉靈山機場至內鄧高速師崗出口快速通道項目。全長14.083公里,利用老路改建8.029公里,改線新建6.054公里。其中內鄉境12.113公里(利用老路改建7.853公里,新建4.260公里)。

內鄉通用機場。項目占地約500畝,初步選址位于內鄉縣中部王店鎮附近。主要從事航空游覽、飛機播種、森林救火、防災防疫、飛行員培訓等,可滿足固定翼飛機和直升機等通航飛機使用要求。

第二章 建設現代能源支撐系統

適應能源革命的要求,加快能源技術創新,建設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重點建設煤電高效清潔發電基地、煤炭清潔化利用基地、清潔能源物流倉儲基地和煤炭電子交易結算中心,十三五前期規劃項目總投資236.8億元,布倫特原油60美元/桶價格體系下,可實現銷售收入256.9億元,利稅79.9億元(含消費稅),利潤36.8億元。后期規劃項目總投資824.6億元,布倫特原油60美元/桶價格體系下,可實現銷售收入1024.9億元,利稅207.9億元(含消費稅),利潤123.3億元。進一步提高管道天然氣的覆蓋面。加快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發展,重點推進產業集聚區標準廠房屋頂等分布式光伏發電和農業大棚風光互補等光伏電站,探索利用廢棄礦山及其他閑置未利用土地因地制宜建設地面光伏電站。實施現代化電網改造工程,新建110千伏變電站4座,增容改造110千伏變電站一座;新建35千伏變電站5座,增容改造35千伏變電站6座,利用可再生能源發電技術,探索建設智能微電網。

專欄內鄉縣現代能源支撐體系建設重點工程

煤電高效清潔發電基地。充分利用南陽的地理、交通、土地、水資源等優勢,將內鄉煤炭戰略儲備基地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依托國投電力,將南陽打造成豫南最重要的火電基地,除可滿足豫南電網電力缺口外,還可對河南省及華中電網提供電源支撐。國投華中內鄉煤電運一體化電廠工程規劃規模為8x1000MW,一期啟動規模為2x1000MW,計劃2017年初建成投產。

煤炭清潔化利用基地。依托河南龍成集團,建設5000萬噸/年煤炭分質分級利用項目,打造國家級煤炭分質分級利用示范基地,一期啟動規模為2000萬噸/年,并配套建設220萬噸/年煤焦油加氫和10億方/年LNG裝置,爭取“十三五”前期建成投產。

清潔能源物流倉儲基地和煤炭電子交易、結算中心。依托中譽國信內鄉煤炭戰略儲備基地打造國家級煤炭物流園區和煤炭交易中心,規劃煤炭總吞吐量1億噸/年,分兩期建設,一期為5000萬噸/年。

光伏電站項目。總投資22億元,建設四座光伏電站,分別位于內鄉縣瓦亭鎮、馬山鎮、乍曲鄉,總規模為250MW,采用多晶硅太陽能電池組件作為電能轉換裝置,將太陽能轉化為電能送至電網。

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工程。“十三五”期間,新建220千伏變電站一座,容量180MVA,220千伏線路13.3千米;增容改造110千伏變電站4座,新增變電容量200MVA,新建110千伏線路40.5千米;新建35千伏變電站10座,新增變電容量10MVA,新建或改造35千伏線路83.28千米;新建或改造10千伏臺區47個,容量10.5 MVA;新建或改造10千伏線路174.22千米,新建或改造400伏線路128.5千米。

第三章 建設現代水利支撐系統

按照“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原則,加快推進北灣 (寶天湖)、老龍潭水庫2座中型水庫以及崗廟婭、黃靳、杏樹坪、紅石峽4座小型水庫等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發展民生水利,加強中小河流治理,加快推進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項目,搞好中型灌區續建配套及規模化節水灌溉增效示范項目等建設。抓好丹江口水源區水土保持綜合治理項目、丹江口水庫匯水區清潔型小流域等建設。繼續實施農村安全飲用水工程,全面解決飲用水安全問題。落實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健全事權清晰、分工明確、運轉協調的水資源管理體制。

專欄內鄉縣和諧水利支撐體系建設重點工程

(一)防洪除澇減災體系建設。共6項,總投資16.52億元。

1、新建水庫工程。新建2座中型水庫,4座小型水庫。其中:北灣水庫(寶天湖水庫,中型)總庫容4031萬立方米;老龍潭水庫(中型)總庫容1200萬立方米;杏樹坪水庫(小型)總庫容340萬立方米;紅石峽水庫(小型)總庫容150萬立方米;崗廟埡水庫總庫容90萬立方米;黃靳水庫總庫容80萬立方米。

2、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對豐收水庫、曹營水庫等12座病險水庫進行除險加固。

3、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其中 200平方公里以上河道治理工程治理河道5段。200平方公里以下河道治理及河道除澇工程,涉及13個工程。

4、山洪災害防治工程。治理山洪溝14條,涉及馬山、余關等8個鄉(鎮)52個山洪危險村,總投資1.32億元。

5、抗旱應急及水源工程。涉及4個工程,總投資2.747億元。包括機電井工程、塘壩工程、提灌站工程及水窖工程。

6、防洪指揮信息系統建設工程。涉及2個工程,總投資2492萬元。一是抗旱減災非工程體系建設,二是山洪災害非工程措施防御項目。

(二)水資源開發和水資源保護建設。共5項,總投資5.77億元。

1、城鎮及工業節水工程4個,總投資2500萬元。包括河南仙鶴特種紙業有限公司節水改造項目、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節水改造項目、內鄉縣醫院節水改造項目、內鄉縣一中節水改造項目。

2、調蓄工程。在全縣15個鄉鎮新建塘壩414座,改建塘壩49座,新建水窖330座。

3、入河排污口整治項目。共涉及8個工程,包括:湍河、默河、黃水河、紅堰河、牧珠溝河、螺獅河、長城河、刁河8處企業及城區生活排污整治工程。

4、 農村生活污染控制工程。新建6處工程。

5、水源地保護項目。新建5處工程。

(三)農村水利建設。共4項,總投資7.59億元。

1、農村飲水安全工程。解決全縣15個鄉鎮98個行政村和3個新型農村社區14.1584萬農村居民的飲水安全問題。

2、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項目。包括2個項目,總投資1.381億元。其中第六批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項目,新增高效節水面積7.5萬畝。第九批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項目,在灌漲鎮建高標準農田2萬畝,在馬山口鎮庵北水庫灌區建高標準農田1萬畝。

3、中型灌區續建配套及規模化節水灌溉增效示范項目。包括2個項目,總投資9450萬元。其中中型灌區續建配套項目,新增有效灌溉面積1.1萬畝,改善恢復有效灌溉面積2.9萬畝。規模化節水灌溉增效示范項目發展高效節水灌溉面積1.5萬畝。

4、新建配套小型灌區工程。包括2個項目,總投資4.57億元。其中小型灌區配套與節水改造項目,新增灌溉面積7.498萬畝,恢復灌溉面積0.78萬畝,改善灌溉面積7.061萬畝,新增節水灌溉面積15.067萬畝,高效節水灌溉面積6.288萬畝。井灌工程新增灌溉面積 7.075萬畝, 恢復 新增節水灌溉面積 7.075萬畝,新增高效節水灌溉面積3.28萬畝。

(四)水利工程移民后期扶持項目。共2項,總投資4115萬元。

1、中型水庫移民后期扶持基金建設項目。恢復灌溉面積1.23萬畝,配套灌溉設施;改善7392人飲水安全;新修交通道路48.3千米。

2、小型水庫移民后期扶持基金建設項目。恢復灌溉面積 0.32萬畝,配套灌溉設施;改善12717人飲水安全;新修交通道路 26.76 千米。

(五)農村水電建設項目。新建3處水電站,總裝機容量3920KW,共投資6600萬元。

1、北灣電站。位于七里坪鄉二道河村,裝機容量3000kw。

2、雲露湖一級電站。位于馬山口鎮杜洛莊村,裝機容量600kw。

3、雲露湖二級電站。位于馬山口鎮石廟村,裝機容量320kw。

(六)城鎮應急備用水源地項目

新建23處應急備用水源地工程,年供水量1705萬立方米,解決城區和15個城鎮21.55萬人的應急用水問題。

(七)南水北調供水配套工程內鄉縣城引水工程。

從南水北調干渠鄧州趙集3號彭家口門引水至湍東水廠,年引水3000萬立方米。

(八)行業能力建設項目。實施地表水水監測系統建設,新建地表水監測站 15 處,地下水觀測站32處。

第四章 建設現代信息網絡系統

圍繞“智慧城市”建設,以推進基礎網絡升級、深化網絡應用為重點,加快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信息技術開發、信息資源應用和信息產業發展。實施電信提升工程,建設高速光纖寬帶網、下一代互聯網、新一代移動通信網,到2020年基本實現百兆家庭寬帶接入能力、4G(第四代移動通信)網絡和主要公共場所WLAN(無線局域網)全覆蓋,實施中小城市基礎網絡完善、寬帶鄉村等重大建設項目。穩步推進電子政務和社會事業信息化,深化政務信息公開,基本形成“網上一口受理、在線協同辦理”的工作機制,加快社會保障、衛生服務、城市管理、應急聯動等領域信息化建設;大力推進“三網融合”;加快物聯網建設,完善物聯網產業鏈。加強信息安全基礎設施建設,提高信息安全防護、監控與應急處理能力。

第五章 盤活存量建設用地

對區域內存量土地進行摸底排查,特別是早期建設的與集聚區主導產業無關聯的企業、經營困難企業,進行拉網式調查,全面清查區內閑置和低效能利用存量土地,建立存量土地檔案,摸清現狀,分清類別,采用“退低進高”、無償收回、關停并轉、“騰籠換鳥”等方式整合利用閑置土地,為優勢項目騰出空間;鼓勵低效建設用地“二次開發”。對工業企業,在符合規劃、滿足國家標準、不改變土地用途前提下,允許容積率適當突破原有標準,通過適當減少綠地、壓縮輔助設施用地、廠房加層改造等途徑提高土地容積率的,不再增收土地價款;鼓勵企業向集聚區搬遷改造。堅持產業集聚發展,鼓勵“騰籠”企業向集聚區搬遷,并優先安排用地。對搬遷企業新購置技術設備的,優先享受技術改造優惠政策;異地搬遷改造騰出的用地空間和排污指標,可按一定比例對企業給予獎勵。利用土地占補平衡政策,通過“三項整治”,增加耕地面積,盤活建設用地存量。

第六篇 開創可持續發展新境界

緊緊圍繞生態文明示范縣建設,以切實改善環境質量為優先導向,大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建設天藍、地綠、水凈的美麗內鄉。

第一章 加強生態建設

加強重點區域生態環境保護,大力推動林業生態建設,做好生態系統修復與保護,構建多層次、網絡化、功能復合的生態系統。

第一節 加強重點區域生態環境保護

按照國家、河南省生態保護紅線劃定的相關要求,科學劃定并嚴守生態環境保護紅線,將轄區飲用水源地、自然保護區等重點區域納入紅線管理。加強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源頭匯水區生態功能區、寶天曼國家地質公園生態功能區、湍河濕地省級自然保護區等重點區域生態環境保護,增強生態服務功能,構建區域生態安全屏障。

第二節 大力推動林業生態建設

著力推進林業生態體系、林業產業體系、支撐保障體系等三大體系建設,實施山區生態林、生態廊道、村鎮和環城林帶、生態公益林等等重點林業工程,實現林業新常態下森林資源面積、林木蓄積量持續“雙增”。到“十三五”末,全縣森林覆蓋率達到62%;活立木蓄積量增加100萬立方米,達到420萬立方米。

專欄:“十三五內鄉縣林業建設重點工程

山區生態林工程。一是北部山區生態林營造區。以宜林荒山荒地綠化和中幼林撫育為重點,完成長防林、退耕還林工程荒山造林、林業生態省生態造林造林2萬畝,中央財政補貼和省級項目中幼林撫育35萬畝。二是西南部山地石漠化治理綠化區。以石漠化山地綠化和陡坡耕地退耕還林為重點,啟動實施石漠化治理項目和新一輪退耕還林項目,爭取完成石漠化治理3萬畝,退耕還林2萬畝。三是淺山丘陵林果基地培育示范區。以核桃、油桃發展和培育提升為重點,新發展3萬畝(核桃2萬畝,油桃、李等1萬畝),品種改良提升5萬畝,建成十萬畝核桃基地和十萬畝以油桃為主的特色干鮮果基地。四是中部通道綠化和示范村。以提升高速公路、國道、省道綠化水平和培育綠化示范村鎮為重點,鞏固提升通道綠化成果,全面完成縣、鄉兩級道路綠化,95%以上的鄉村道路和村莊得到綠化,80%的鄉鎮建成綠化模范鄉鎮,形成路為網、村為點、鎮為面的網、點、面相結合綠化格局。

生態公益林保護工程。對北部山區和西南部生態脆弱區,突出生態林保護和管理,要切實抓好“十二五”期間的60.4萬畝國家級、省級重點公益林管護工作。“十三五”期間,按照“嚴格保護、積極培育”的要求,我縣規劃公益林總面積為125萬畝,納入森林生態效益補償范圍;爭取天保二期工程政策性社會性補助資金。力爭使我縣生態公益林面積占全縣林地面積的80%以上。

第三節 做好生態系統修復與保護

堅持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實施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構建生態廊道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繼續推進口丹江口水源區水土保持綜合治理,“長治”默河項目區、黃水河項目區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十三五”期間,綜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310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率達90%以上。建設琴溪湖水源地、打磨崗水源地水保及生態保護工程,使庫水功能區基本實現達標,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提高到95%,保障水資源和水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強化礦山生態保護與恢復,規范礦產資源開發,嚴格按照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的要求,控制礦產資源開采,加快礦產開采生態恢復,切實做到生態礦業。加強石漠化治理,全面實施石漠化綜合防治工程。“十三五”期間,開展石漠化荒山荒地造林種草8萬畝,石漠化陡坡耕地退耕還林2萬畝。推進湍河濕地省級自然保護區建設,促進生物多樣性保護。

專欄內鄉縣生態建設重點工程

內鄉縣森林資源培育項目。總規模66.8萬畝。其中:造林綠化21.8萬畝,中幼林撫育45萬畝。

內鄉縣石漠化綠化治理項目。總規模10萬畝。其中:石漠化荒山荒地造林種草8萬畝,石漠化陡坡耕地退耕還林2萬畝。

內鄉縣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項目。丹江口水源區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工程;丹江口水庫匯水區清潔型小流域建設工程;“長治”默河項目區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工程;琴溪湖水源地水保及生態保護工程;打磨崗水庫水源地水保及生態保護工程;黃水河項目區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工程。

內鄉湍河濕地省級自然保護區建設項目。開展湍河濕地資源培育與保護、濕地宣傳,湍河濕地動植物、水質等資源監測、濕地科學研究,濕地生態旅游、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等。建設野生動物救護站、濕地科普宣教中心、觀鳥區等,打造濕地景觀、綠化、美化湍河兩岸;營造良好濕地生態環境。

第二章 深入開展污染防治

堅持防治并舉,強化源頭控制,注重協同治理,推進多污染物綜合防治和環境治理,加快實施藍天工程、碧水工程、鄉村清潔工程和環境風險防控工程,實施工業污染源全面達標排放計劃,實現城鎮生活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全覆蓋和穩定運行,推動環境質量明顯改善。

第一節 實施藍天工程

加強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細顆粒物、煙塵、粉塵、揮發性有機物等多種污染物協同控制,確保全縣空氣質量明顯好轉。全面完成陶瓷、石材等行業脫硫脫硝除塵達標治理,推進工業鍋爐煙氣脫硫、低氮燃燒和高效除塵改造,深入實施中小燃煤鍋爐清潔能源替代,對城區20余臺燃煤鍋爐實施清潔能源改造;推動有機化工、表面涂裝、包裝印刷等行業揮發性有機物綜合整治。加強城市揚塵和機動車尾氣污染防治,重點開展建筑工地、道路運輸揚塵防治,推廣使用清潔能源公交車。大力推進秸稈綜合利用,禁止秸稈焚燒。完善重污染天氣監測預警系統,將重污染天氣應急響應納入突發事件應急管理體系,妥善應對重污染天氣。“十三五”期間,全縣環境空氣質量繼續優于《環境空氣質量標準》二級標準,空氣質量良好以上天數保持在300天以上。

第二節  實施碧水工程

嚴格執行國家對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源頭南水北調丹江口庫區匯水區等的要求,完善長效監管機制,確保地表水環境質量穩定達標。實施工業水污染物排放全過程總量控制,推動造紙、農副食品加工等行業利用先進工藝技術,實施清潔化改造。督促內鄉地毯集團公司在現有治污措施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對印染廢水的治理力度,實施廢水深度治理工程,有效改善城市內河環境質量。在做好縣城污水處理設施升級改造的基礎上,因地制宜推進鄉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加強湍河地表水源地保護區以及鄉鎮集中式飲用水源地保護,推進環境監測、預警和應急能力建設,加強從水源到水龍頭全過程監管。“十三五”期間,城市及鄉鎮集中式飲用水源地取水水質達標率達到100%,湍河楊寨出境水水質滿足《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Ⅳ類要求。

第三節  實施鄉村清潔工程

以生態縣建設為統攬,以“三河兩區”所涉及鄉村環境整治為重點,以生態創建工程、鄉村環境清潔工程、土壤改良工程為抓手,對農村環境進行綜合整治,統籌農村飲水安全、改水改廁、垃圾處理,推進種養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無害化處理,改善鄉村人居環境。健全完善“村收集、鄉運輸、縣處理”生活垃圾收集處理系統,提高無害化處理水平。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大力發展生態循環農業和節水農業,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化使用。加強秸稈綜合利用,建立完善秸稈收集儲運管理體系,推廣直接還田、青貯、生產食用菌等利用方式。開展土壤環境監測,積極推廣測土配方施肥。到“十三五”末,全縣創建成省級及以上生態鄉鎮10-12個。

第四節 實施環境風險防控工程

堅持預防為先,著力消除污染隱患,妥善處置環境突發事件,維護生態環境安全。建立健全生態環境監控體系,提升生態環境監控能力,逐步對重點污染源、污水處理廠、危險廢物處置單位、機動車環檢機構、環境風險源等各類企業單位實施全方位自動監控。實施環境風險源全過程管理,定期開展風險評估和隱患排查,組織開展環境風險源安全達標建設,落實必要的工程措施,儲備足夠的環境應急物資和裝備。環保、安監、交通、水利、農業、氣象等部門建立環境風險聯防聯控機制,共同加強環境風險源風險防控管理與應急處置。

專欄內鄉縣污染防治及環保能力建設重點工程

藍天工程。對內鄉煤電運2000MW電廠項目、晉成陶瓷、東福陶藝等重點涉氣污染源實施提標改造,嚴格按照國務院關于大氣污染防治實施計劃要求,加大力度,督促其上馬脫硫脫硝除塵、在線監測等工程;實施西氣東輸內鄉引線工程,進一步改變轄區燃料結構,對城區20余臺燃煤鍋爐實施清潔能源改造,提高轄區空氣質量。

碧水工程。 督促內鄉地毯集團公司在現有治污措施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對印染廢水的治理力度,上馬廢水深度治理工程,確保在滿足行業達標排放標準的基礎上,加大治理力度,實施集中治污、委托治污等措施,改變城區內河環境質量。對轄區內11個鄉鎮集中式飲用水源保護區進行劃定,嚴格按照有關技術規范要求,設置界碑、界樁等標識牌,采取企業關停并轉、定期檢測水質、提高涉水企業準入標準等措施,加強對保護區周圍污染源的治理力度,確保飲水安全。

環境監察、應急處置等能力建設。在城區設置環境監察執法應急處置中心,按照網格化管理要求在產業集聚區、七里坪、桃溪鎮、趙店等鄉鎮設置5個鄉鎮執法監察中隊,配套環境監察、應急處置等系統,提高裝備升級改造和網格化管理水平,全面提升轄區環境質量、執法、應急等管理水平。

第三章 促進資源節約循環利用

強化資源開發利用全過程管理,大幅度降低能源、水、土地和礦產資源消耗強度,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和清潔生產,推動資源利用方式根本轉變,建設節約型社會。

第一節 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強化能源消費總量和強度雙控,嚴格單位產品能耗標準、綠色建筑標準約束,實施工業、交通、建筑、公共機構等重點領域節能減排降碳綜合改造提升工程,集約利用水、土地、礦產等資源,大幅降低資源消耗強度。以電機系統、鍋爐節能改造、余熱余壓利用、能量系統優化為重點,大力實施節能改造。實施節能技術推廣應用示范工程,推廣應用高效清潔燃燒、低溫強化換熱、變頻調速、半導體照明等節能技術產品。實施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全面推動企業節水技術改造,積極開發利用再生水、雨洪資源等非常規水源。嚴格土地用途管制,推廣應用節地技術和模式,推進城鎮低效用地再開發和工礦廢棄地復墾;加大土地整治力度,拓展用地空間。推進綠色礦山建設,提高礦產資源集約開發利用效益。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和合同節水管理。“十三五”期間,全縣單位GDP能耗下降10%左右;到“十三五”末,全縣用水總量控制在12897萬立方米以內,農業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到0.50以上,萬元工業增加值新鮮水耗比2015年下降15%

第二節  大力發展循環經濟

實施循環發展引領計劃,推行企業循環式生產、產業循環式組合、園區循環式改造,推進生產、流通、消費各環節循環經濟發展。發揮產業基礎和資源優勢,圍繞主導產業和龍頭企業,積極延伸上下游產業鏈,著力構建高效清潔能源利用、種養加、石材開采加工循環利用等三大循環經濟產業鏈,促進產業內部、產業之間與社會之間的耦合共生,提高產業集聚度和資源利用效率。推動產業集聚區循環化改造,堅持“布局優化、產業成鏈、企業集群、物質循環、創新管理、集約發展”原則,推進企業間廢物交換利用、能量梯級利用、廢水循環利用,共享資源,共同使用基礎設施,形成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能循環的現代產業體系。構建農業種植養殖——深加 ——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循環鏈條。推進城鎮生活、餐廚、建筑等垃圾的集中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

第三節  積極推進低碳發展

推動工業、交通、建筑、農業農村等重點領域節能減碳,有效控制和減緩溫室氣體排放。推進化工、建材等重點行業節能減碳工作,有效控制工業領域溫室氣體排放。大力發展城市公共交通,加快綠色物流發展,推動低碳交通發展。積極發展綠色建筑,深入推進新建建筑節能,扎實推進既有建筑節能改造。結合推進城鎮化建設,加強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加強農作物秸稈、畜禽糞便、廢棄物資源化綜合利用,有效控制農業生產、農村生活、服務業及其他領域溫室氣體排放。

第七篇 提升民生保障新水平

按照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堅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續方向,強化民生保障,實現全縣人民共同邁入小康社會。

第一章 打好脫貧攻堅戰

第一節 創新扶貧開發方式

轉變扶貧理念,創新扶貧方式,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因人因地施策,提高扶貧實效,加快扶貧工程建設,力爭提前兩年實現貧困人口穩定脫貧。

實施基礎設施到村行動計劃。農村公路建設項目優先集中解決脫貧村通村公路,88個貧困村全部通油路或水泥路; 村內道路硬化率達到80%以上;實現農村安全飲水全覆蓋;加大貧困村電網改造,提高供電可靠性和保障水平;加快貧困村危房改造,全面消除農村危房。對自然條件差、生產生活環境惡劣的深山區3497貧困人口實施搬遷扶貧,積極推進分散居住的貧困村整體搬遷,改善貧困村生產和居住環境。強化農村信息化和信息隊伍建設,移動電話和寬帶網絡均達到100%全覆蓋。

實施公共服務到村行動計劃。加大力度推進義務教育均等化,保障貧困家庭子女全面接受九年義務教育,入學率達到100%,有計劃組織貧困農村教師培訓,提升能力;積極引導貧困村有培訓愿望的勞動力參加職業技能培訓,取得職業資格證書;建立健全覆蓋各級各類教育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改善各類資助資源,大力改善資助環境,確保每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不因貧困而失學;貧困村全部建成標準衛生室,組織開展鄉村醫生輪訓,提高貧困村鄉村醫生的能力和水平;加強貧困村文化設施建設,積極開展文化扶貧,實現貧困村村內有文化廣場、文化活動室和圖書室,廣播電視達到戶戶通;擴大重點貧困村醫療救助面,提高醫療救助標準;加大救助資金投入,相應擴大重點貧困村低保保障面。

推進產業扶貧增收行動計劃。大力扶持貧困戶發展養殖業和特色種植業,中藥材、林果、茶葉、煙葉等農業特色優勢產業項目優先向貧困戶安排。通過農村合作組織的示范帶動,提高貧困戶在產業發展中的組織化程度。推行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與貧困農戶建立利益聯結機制,促進貧困農戶穩步增收。推進特色鄉村旅游扶貧計劃。依托優美的自然環境,挖掘民俗文化資源,積極發展休閑度假、山水觀光、住宿餐飲、旅游購物、農家樂等就業容量大的鄉村旅游項目,加強營銷策劃,拉長產業鏈條,增加貧困居民收入。

第二節 加大扶貧開發力度

實施區域扶貧開發綜合政策,堅持財政投入與發揮市場作用、引入社會力量相結合,整合各類扶貧資金,加大對科技扶貧項目、小額貸款項目、整村推進項目、產業化貸款貼息項目的財政扶持力度,著力增強內生動力。注重金融支撐,扎實開展金融支持扶貧開發百家龍頭企業、千家中小型企業、萬家農戶“百千萬”活動,注重創新機制,集中投入,推進由輸血式向造血式轉變。積極對接,爭取協作幫扶項目資金,完善協作幫扶機制,積極爭取協作發展基金。充分發揮土地支持政策的作用,積極探索盤活農村土地的有效途徑,最大限度釋放耕地、林地、宅基地權能,增加貧困農民財富資本。進一步完善定點幫扶工作機制,加大對省、市、縣、鄉定點幫扶單位的監督檢查力度,完善考核考評管理制度。鼓勵引導各類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以各種形式參與扶貧開發。

第二章 提高城鄉居民收入水平

第一節 千方百計擴大就業

堅持勞動者自主就業、市場調節就業、政府促進就業方針,千方百計穩定和擴大就業,完善城鄉均等的公共就業創業服務體系。充分挖掘新的就業增長點,大力發展就業容量大的產業和行業,充分發揮民營經濟、中小企業就業主渠道作用。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完善落實促進就業的財政保障、稅收優惠、金融支持等政策措施。統籌推進高校畢業生、退伍軍人等各類重點群體就業。加強就業援助,積極做好“4050”人員、下崗失業人員等就業困難人員就業工作。繼續實施全民技能提升工程,構建勞動者終身職業培訓體系,全面提高勞動者技能水平和就業能力。健全規范高效的人力資源市場體系,組織推動農村富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有序轉移。構建和諧勞動關系,加強勞動保障監察力度。完善公共人力資源服務體系,提升人力資源市場管理和公共服務的信息化水平。以就業需求和退役士兵愿望為牽引,加強免費教育培訓,指導幫助退役士兵就業創業。

第二節 增加城鄉居民收入

注重社會公平,加大收入分配調節力度,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明顯增加低收入者收入,多渠道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持續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縮小城鄉、區域、行業和社會成員之間收入差距。加大強農惠農富農力度,促進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健全工資決定和正常增長機制,改革機關事業單位工資和津貼補貼制度,不斷提高城鎮居民收入。加快推動陽光分配,建立透明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

第三章 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

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戰略定位,堅持教育發展標準化、均衡化、信息化、多樣化、優質化,持續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促進各類教育協調、健康發展,推動實現教育現代化,著力打造區域性教育高地。

第一節 提高基礎教育水平

基本普及學前教育,通過提高公辦幼兒園比例,積極鼓勵社會力量參與辦園,發展普惠性幼兒園等措施,擴大學前教育資源,構建布局合理、覆蓋城鄉、辦園規范、師資達標、保教質量合格的學前教育網絡。“十三五”期間在城區投資新建一所省級示范性幼兒園,鄉鎮規劃建設1-2所市級示范性幼兒園,各行政村因地制宜推進幼兒園建設,積極扶持民辦幼兒園。

深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完善義務教育免試就近入學的具體辦法,逐步試行學區制和九年一貫對口招生,放寬城鎮學校招生政策,進一步落實和完善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就學的政策措施,深入實施中小學標準化學校建設工程,優化教育資源配置,持續縮小城鄉和校際之間差距,實現教育公平。到2020年實現縣域內小學、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達100%。到202080%以上鄉鎮達到教育強鄉鎮標準。

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強化高中建設,增加高中學位。加強普通高中沉疴文化和特色建設,形成特色化教學、個性化成長、多渠道升學、多樣化成才的辦學模式,大幅度提升高中教育教學質量。鼓勵和支持民辦普通高中健康發展,完成新高中后續建設任務,對實驗高中進行擴容改造,對赤眉高中和灌漲高中進行標準化建設,城區再建一所省級示范性高中,爭到2020年實現全市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到92%以上。促進特殊教育穩步發展,加大對特殊教育的投入力度,加強特殊教育學校建設,實現國家基本辦學標準的特殊教育學校建設,確保適齡殘疾兒童入學率達到95%以上。

第二節 大力發展職業教育

推動職業教育與產業布局相銜接,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構建專業與企業需求動態調整機制和校企融合機制,提高 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的契合度,技能人才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大力發展現代農業職業教育,強化化工行業技能教育,加快發展民辦職業教育,進一步健全政府主導、行業指導、企業和社會參與的多元辦學機制。改革職業教育專業課程,建立產業結構調整驅動專業改革機制,實施職業教育品牌示范專業和特色專業建設計劃。把宛梆戲校建設成為兼有體育、藝術專業的戲劇特色學校。建設“雙師型”教師隊伍,完善職業學校編制管理和評聘制度。推進職業教育數字化、信息化進程,加快職業院校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數字化專業課程體系建設。到2020年縣職專規模擴大到3000人以上,,中等職業教育畢業生就業率達到90%以上。

第三節 持續完善繼續教育

健全成人職業教育和培訓網絡,突出創業培訓和再就業培訓。建立個人學習賬號和學分累計制度,暢通繼續教育、終身學習通道。實施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計劃,推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技術工人培養模式。建立社區教育制度,發展多種類型的學習型組織,引導各級各類學校向社會開放學習資源。加強農村成人教育工作,繼續發揮鄉鎮成人文化技術學校的作用,建立縣、鄉、村職業與成人教育網絡。

第四章 提高人口素質和健康水平

堅持計劃生育基本國策,促進人口均衡發展。全面落實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政策,以創建全國新一輪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先進單位為抓手,改革完善計劃生育服務管理,提高生殖健康、婦幼保健等公共服務水平,注重家庭發展。積極開展應對人口老齡化行動,建設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的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推動醫療衛生和養老服務相結合,全面放開養老服務市場,支持各類市場主體增加養老服務和產品供給。

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實行醫療、醫保、醫藥聯運,推進醫藥分開,實行分級診療,建立覆蓋城鄉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和現代醫院管理制度。加快構建公共衛生、醫療服務、醫療保障和藥品供應保障“四位一體”的基本醫療衛生體系。全面推進公立醫院綜合改革,鼓勵社會資本以多種形式舉辦醫療機構。加強縣鄉村醫療衛生機構“達標工程”建設,優化擴大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布局,完善新型城市醫療衛生服務網絡,健全縣、鄉、村三級醫療服務網絡,構建起布局合理、分工協作的醫療服務體系。到2020年,千人口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達到全省平均水平。推進全科醫生、家庭醫生、急需領域醫療服務能力提高、電子健康檔案等工作。實施疾病預防控制、婦幼保健、采供血、衛生應急等薄弱環節建設,加大重大傳染病、慢性病和地方病防控力度,提高公共衛生服務水平和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能力。鞏固完善基本藥物制度,規范藥品流動秩序,理順醫藥價格機制。堅持中西醫并重,支持中醫藥事業發展。大力推進醫藥衛生信息化,以電子病歷、健康檔案和遠程診療為切入點,建設綜合衛生信息平臺,加強以電子病歷為基礎的醫院信息化建設。

大力發展體育事業,提高全民健康素質。強化政府對全民健身事業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采取多種形式,向公眾提供體育服務。加快推進縣城西部文化體育公園規劃建設,加強城鄉基層社區體育健身設施建設,鼓勵學校體育設施向社會開放,力爭2020年形成市、區(縣)、街道(鄉鎮)、社區(行政村)四級公共體育健身設施網絡。大力實施全民健身計劃,合理布局建設文化體育健身廣場,建立和完善便民、利民的全民健身服務體系,推動群眾體育活動普遍化、多樣化。倡導全民健身的新理念,推進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發展體育健身休閑產業,引導居民適度體育消費。

第五章 健全社會保障體系

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實施全民參保計劃,堅持全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方針,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堅持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相結合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健全多繳多得激勵機制,加快完善養老保險制度體系。建立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全面實施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制度。建立健全社會保險待遇確定和正常調整機制,不斷提高社會保險待遇水平 

健全社會救助體系。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員供養、受災人員救助等基本生活救助和醫療、教育、住房、就業等專項救助相結合的社會救助體系。全面建立困難家族經濟狀況核對機制,推動社會救助信息共享,實現精準救助。

健全社會福利和其他保障制度。以扶老、助殘、救孤、濟困為重點,逐步拓展社會福利的保障范圍,推動社會福利由補缺型向適度普惠型轉變,不斷提高社會福利服務水平,加快發展慈善事業,增強社會慈善意識,培育和規范慈善組織。

提高城鄉住房保障水平。繼續實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千方百計增加住房供應。加強農村危房改造,全面完成農村現有貧困戶危房改造。

保障婦女兒童及老人等群體基本權益。保障婦女平等就業機會和政治權利,加強未成年人保護,關注農村留守兒童成長發展。全面構建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支撐的,功能完善、服務優良、覆蓋城鄉的多元化養老服務體系。鼓勵支持社會力量舉辦養老服務設施,推進醫養融合發展。

做好雙擁優撫安置工作。全面落實優撫安置政策,不斷拓寬服務領域、豐富內容、提高保障水平,努力開創雙擁優撫安置新局面。廣泛開展以創建雙擁模范縣為龍頭的群眾性雙擁活動,促進軍民積極探索整合發展;不斷完善待遇標準體系,規范數據管理,按照自然增長機制,及時提高撫恤優待標準,探索解決重點優撫對象生活難、住房難、醫療難問題,積極開展烈士紀念活動,加強陵園建設,全面弘揚烈士精神,健全完善烈屬走訪慰問等優待機制;全面貫徹落實《退役士兵安置條例》,逐步形成以“扶持就業、經濟補償、重點安置”為主要內容的退役士兵安置體系。

第六章 促進文化繁榮發展

堅持公益性、保基本和均等化原則,以實施基層公共文化設施網絡覆蓋工程為重點,加快推進公共文化體系建設,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積極推進基層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建設,著力完善鄉鎮文化站、社區文化活動室和公共圖書館、鄉村文化廣場建設。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實施文化遺產保護工程,爭取將一批古文化遺址、古建筑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一批特色鮮明的項目公布為市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加快推進鄧窯遺址博物館、吳埡石頭村保護開發和利用等項目建設。健全完善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網絡化,完成宛梆藝術傳習館和“三館一院一中心”建設。把保護、發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內鄉宛梆”作為重點,“十三五”期間著力推出1—2臺有一定影響力的新劇目,打造舞臺藝術精品佳作。加強公共文化數字化建設,推進公共文化與科技融合發展,提升公共文化服務現代傳播能力。完善文化設施免費開放保障機制。加快廣播影視、出版發行、演藝娛樂等傳統產業數字化進程,搞好電臺、電視臺、發射臺建設,加快設備更新改造,提高裝備水平,大力發展縣級應急廣播;加快有線電視發展步伐,發展高清數字電視,搞好城鄉有線電視網絡整合,實現“一縣一網”目標 ,提高廣播電視覆蓋率和宣傳報道水平。

專欄內鄉縣民生和社會保障重點建設項目

脫貧攻堅。實施內鄉縣易地扶貧搬遷項目、扶貧項目(包括雨露計劃項目、科技扶貧項目、到戶增收項目、小額信貸項目、整村推進項目、產業貸款貼息項目等)、以工代賑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等重點項目。

教育事業。實施南陽市綜合實踐基地建設項目、內鄉縣中小學標準化改造項目、城區學校擴容改造項目、城鄉結合部學校建設項目、偏遠農村薄弱學校提升改造項目、農村教學點建設項目、新型社區中小學、幼兒園配套建設項目、學前教育建設項目、教師周轉房建設項目、普通高中改擴建項目、內鄉縣職業中專改擴建建設項目、職業教育實訓中心建設項目、省級示范性高中建設項目、省級示范性幼兒園創建項目、中小學教學條件裝備建設項目、教育信息化建設項目、民辦學校建設發展支持項目、北京對口協作援建項目等重點項目。

健康內鄉。實施內鄉縣人民醫院二期工程建設、內鄉縣第二人民醫院整體搬遷、內鄉縣中醫院整體搬遷、內鄉縣疾控中心改擴建、內鄉縣婦幼保健院整體搬遷、內鄉縣衛生監督所改擴建項目、120急救中心、內鄉縣衛生學校、內鄉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綜合樓建設項目、內鄉縣婦嬰醫建設、內鄉縣鄉鎮公共衛生服務中心建設、內鄉縣村衛生室標準化建設項目、縣城西部文化體育公園等重點項目。

文化事業。實施鄧窯遺址博物館建設、“三館一院一中心”(新的文化館、圖書館、綜合博物館及宛梆藝術劇院、新聞中心)建設、內鄉縣歷史文化街區及古村落保護建設工程等重點項目。

第八篇 釋放改革開放新動能

第一章 全面深化改革

第一節 深化農村綜合改革

積極推動農村土地流轉制度改革,大力發展規模經營,支持各類農村合作組織發展壯大。加快土地承包經營權、農村宅基地和集體用地使用權確權頒證,賦予其抵押、擔保權能,積極發展土地股份合作社、土地承包經營權信托公司。通過運用市場機制和市場規律,最大限度地優化配置土地資源。“十三五”期間,啟動籌建內鄉縣農村土地信托中心,開展農村土地銀行試點。建立統一的城鄉土地交易市場,為土地交易提供場所、發布信息、組織交易等服務。在符合規劃和用途管制前提下,探索將土地(林地)承包經營權、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作價入股,允許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出讓、租賃、入股、抵押,實行與國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權同價。

第二節 深化行政體制改革

按照“法定之則必須為、法無授權不可為”和簡政放權,放、管、服協調統一的原則,全面梳理政府和職能部門的現有行政職權,探索建立政府權力清單和責任清單、產業集聚區企業投資項目管理負面清單,提升服務水平,激發市場和企業活力。 “十三五”期間,在全省率先建立行政審批清單制度目錄,推動行政服務中心功能提升,實現落戶各類行政事項中心內辦結。按照權責一致的原則,明確政府權力清單責任主體,健全問責機制,建立有效的權力運行監督機制。開展負面清單管理、網絡聯合審批、全程代理等試點。按照國家相關政策,逐步實施集聚區項目負面清單的管理模式。探索建立跨層級、跨部門、一個項目編號全程網上審批的“一號通”網上聯合審批制度。建立企業投資項目便捷高效的審批全程代理制度,設立代辦中心,落實代辦人員,為企業投資項目提供全程免費服務。推廣實行工商營業執照、組織機構代碼證和稅務登記證“三證合一”登記制度,實現“一照一號”。運用大數據等信息化手段,加強和改進對市場主體的監管和服務。 

第三節 加快投融資體制改革創新

大力發展股票、債券、信托、私募股權投資等直接融資,引導企業運用貸債組合、貸信組合等方式融資,鼓勵風險投資、創業投資。規范發展融資租賃、融資性擔保公司等準金融機構,加快發展互聯網金融。積極探索實施中小企業私募債、資產證券化業務等融資模式,支持企業通過上市、新三板、區域股權交易市場融資。推動高成長中小型企業以創業投資和股權基金促進貸款,或以發債促進貸款,或以發行股票促進貸款,形成投貸聯運、債券聯運、股貸聯運、賃貸聯運的新模式。大力拓展保險業務,增強保險業服務經濟的能力。創新借貸方式,積極探索利用工程供水、供熱、發電、污水垃圾處理等預期收益以及特許經營權,購買服務協議預期收益質押貸款。大力發展股權投資基金和創業投資基金,在基礎設施、戰略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1+N模式、政府通過認購基金份額等方式予以支持。完善融資擔保增信體系。加快公用事業改革,推進公私合營(PPP)融資模式,鼓勵民間資本進入國家沒有明令禁止的所有領域。大力發展戰略新興產業、城市基礎設施、生態環保、現代服務業等產業基金,政府注入部分引導資金,撬動社會大規模資金,通過市場化手段運作,提高資金配置效率。推動政府投融資平臺公司市場化改革,促進其轉型發展。

第四節 統籌推進其他各項改革 

改進預算管理制度,深化預算編制改革,實行全口徑預算管理,建立跨年度預算平衡機制,健全政府非稅收入管理制度和財政預算績效管理制度。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理順市政公用產品和服務價格形成機制。統籌協調推進教育、醫療、文化、市政公用事業等領域改革。

第五節 創新社會治理體制

以維護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為目標,創新社會治理方式,提高社會治理水平,推進社會治理精細化,構建公民共建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最大限度增加和諧因素,增強社會發展活力,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改進社會治理方式,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主導、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治理格局。健全利益表達、利益調解、利益保護機制,黨風政風監督檢查機制,推進基層治理法治化,增強社區服務功能,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推行重大決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推動社會矛盾排查預警和調處化解綜合機制,加強和改進信訪和調解工作。扎實開展平安創建活動,嚴厲打擊刑事犯罪,提高公共安全保障水平。建立和完善群體性、突發性事件應急處理機制和工作預案。強化食品、藥品、餐飲安全監管,建立縣鄉村食品、藥品安全監管聯動機制,建設縣食品、藥品檢驗檢測中心,同時加強消防及交通等安全監管,保障人民群眾健康安全。嚴格執行安全生產責任制,健全安全生產監管體系,嚴格安全執法,加強安全生產基礎能力和防災減災能力建設,加大安全生產的宣傳教育力度,有效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發生。

第二章 全方位擴大開放

第一節 提高對外開放水平

以整合提升產業鏈和構建產業集群為重點,以延鏈、補鏈為抓手,加快培育建設有區域影響力的產業集群和配套關聯市場。創新開放招商引資方式,從拼土地、拼資源、拼優惠政策的低層次競爭方式,向依靠比較優勢、成本優勢、人才優勢等轉變,打破思維定式,采取產業鏈招商、中介招商、網絡招商和以商招商等多種方式。拓展“貿易+投資”、“技術+產業”等招商方式。在重點地區設立招商代表處,重點引進龍頭企業和標志性項目,著力引進先進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大力引進行業龍頭企業入駐,盡快形成“龍頭企業帶動產業鏈,產業鏈帶動產業集群,產業集群形成產業基地”的發展模式。探索異地共建產業園區的有效模式,積極承接海內外產業轉移。堅持招商引資與引智引技相結合,制造業招商與服務業招商相結合,大力引進現代物流、電子商務、研發設計、金融保險等現代服務業。積極推進戰略合作,強化項目帶動意識,加強項目包裝策劃,提高項目成功率,以一批大項目、好項目來促發展。大力引進“互聯網+”新商業模式、新產業、新業態,以開放促經濟轉型、促創新發展。

第二節 打造區域開放高地

充分發揮產業集聚區開放龍頭作用。進一步完善功能、提升水平,重點實施高能級對外開發平臺建設,加快推進產業集聚區轉型升級,增強產業配套能力。高水平建設技術創新、智慧園區、現代物流、綜合服務等公共平臺,積極探索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或地區建設跨區域經貿合作區等合作項目。大力承接產業轉移,注重引進大中專院校、科研單位,構建產學研企業戰略聯盟,打造眾創、眾籌、眾扶、眾包空間。加快創新行政管理體制機制,努力建設成為全縣先進制造核心區、科技創新新高地、產城融合示范區和改革開放先行區。

第三節 加強京宛合作與交流

充分利用南水北調對口協作的機遇,以保水質、強民生、促轉型為重心,以建立長效對口協作機制為關鍵,著力挖掘和利用北京優勢科技、智力資源,著力培養本縣優勢品牌和創新能力,多渠道、全方位拓展對口協作領域,注重合作項目市場化、基金化運作,充分發揮對口協作項目示范、引領、放大功能效用。

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合作。建立應對水環境污染的聯防聯控長效機制,重點安排重大生態治理、污水及垃圾處理、環境質量監測、節能減排、工業廢水深度治理、先進管理技術推廣應用等水源保護建設項目,促進區域生態環境改善和生態多樣性保護。圍繞南水北調水源保護區、寶天曼生態保護核心區、牧原生態養殖示范區、中部丘陵林果生態建設區和湍河生態涵養帶等專項分層次分階段開展工程項目建設。鼓勵北京地區有實力的企業投資內鄉生態環保項目。“十三五”期間,確保匯水水質穩定安全達標,縣控出境水斷面水質達標,主要污染物減排達標。

大力發展特色生態農林產業。積極吸引北京地區大型農、林、牧、副產品加工企業與內鄉開展經濟技術合作,發展各種有機農業、生態農業、特色農業,建立優質農產品、果品和茶葉種植生產基地。重點扶持一批集種、養、加、科技、營銷為一體的農產品龍頭企業和優勢品牌。

促進以旅游為先導的現代服務業發展。吸引北京地區有實力的企業參與內鄉旅游投資建設,通過旅游合作和市場開據,重視對北京在金融投資、教育科技、商貿流通、現代物流、人才培養、城市管理等領域優勢資源的挖掘和利用,加強與北京市信息化、智能化領域的深度交流合作。加強社會公共服務領域的對口協作,鼓勵和吸引北京地區的大專院校、科研單位、醫療衛生和文化娛樂機構投資內鄉縣相關社會事業,發展健康養老等民生事業。

第九篇 強化保障措施

第一章 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

發揮黨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領導核心作用。充分發揮各級黨委(黨組)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加強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領導,不斷提升戰略思維能力、統籌施策能力、搶抓機遇能力、依法執政能力、防控風險能力。完善黨委研究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定期分析經濟形勢、研究重大方針政策的工作機制,健全決策咨詢機制,強化全委會決策和監督作用,提升決策科學化水平。

加強領導班子和干部隊伍建設。強化各級領導班子思想政治建設,規范議事決策方法、程序,完善各級黨委(黨組)科學、高效、民主運行機制。實施干部能力提升工程,加大干部隊伍教育培訓力度。優化領導班子知識結構和專業結構,注重培養選拔政治強、懂專業、善治理、敢擔當、作風正的領導干部,提高專業化水平。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科學高效發展績效評價等政績考核評價體系和獎懲機制,推進領導干部能上能下,關心關愛基層干部,激發干部隊伍活力。

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全面實施“強基工程”,強化基層黨組織整體功能,更好帶領群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持續深化“黨建+”行動,加強“兩新”組織黨建工作,實現有形、有效覆蓋。深化“四議兩公開”工作法,著力構建基層群眾服務網絡體系,不斷推進“4+4+2”黨建制度體系建設。遵循黨員發展“新十六字”方針,提高新發展黨員質量,建立黨員直接聯系服務群眾、黨內關愛幫扶、不合格黨員退出等長效機制,加強黨員隊伍教育管理工作。

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制訂出臺《引進高層次人才辦法》,組織開展“走出去、請回來”引才引智專項活動,縱深推進“人才回歸全民創業”戰略。借力京宛對口協作平臺,加大人才交流項目的實施規模。加強本土人才的培養使用,持續開展專業技術拔尖人才評選活動,建立人才專項獎勵基金,加大對經濟社會發展做出貢獻的一線優秀人才的獎勵。

堅持全面從嚴治黨。自覺踐行“三嚴三實”,嚴明黨的紀律和規矩,把紀律挺在前面,深化“一改雙優”“三亮三評”,開展懶政怠政、為官不為等專項治理活動,強化履職盡責,健全改進作風長效機制。堅持反腐倡廉建設不停步、不放松,嚴格落實黨風廉政建設主體責任和監督責任,強化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發揮巡察利劍作用和派駐監督前哨作用,持續保持正風肅紀高壓態勢,努力實現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第二章 推進民主建設

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支持、保證人大及其常委會依法履行職權。推進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發展,支持政協圍繞團結和民主兩大主題履行職能,推進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建設。加強統一戰線工作,充分發揮民主黨派、工商聯和無黨派人士作用,促進政黨關系、民族關系、宗教關系、海內外同胞關系和諧。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群團組織的作用,最大限度凝聚全社會推進改革發展、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共識和力量。

第三章 全面推進依法治縣

加強基層民主政治建設。以基層民主政治制度建設為重點,圍繞保證人民依法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完善政務公開、村務公開等各項辦事公開制度。

堅持科學民主決策。進一步改革和完善政府決策機制,堅持把科學決策、依法決策、民主決策作為政府決策的基本準則。各級政府和部門在繼續完善重大問題集體決策制度、專家咨詢制度的同時,推行和完善社會公示和聽證制度,依法保障公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深化政務公開,加快電子政務和政府網站建設,進一步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開放度。推行和完善決策后評價制度和決策責任追究制度,建立和健全決策失誤的糾錯改正機制。

全面推進依法行政。按照《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確定的目標和任務,加大法治政府建設力度。抓好貫徹落實《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的監督檢查工作,推進依法行政和執政為民。加強和改善行政執法,推行行政執法責任制。按照權利與責任掛鉤、權利與利益脫鉤的要求,建立權責明確、行為規范、監督有效、保障有力的執法體制。減少行政執法層次,適當下移執法重心。

加強對行政權力的監督。圍繞規范行政權力運行,結合行政管理體制及其審批制度改革,各級政府及其工作人員都應帶頭遵守憲法和法律,嚴格依法辦事、按政策辦事。自覺接受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的監督,接受人民政協的民主監督。

完善司法體制和工作機制。堅持司法為民、公正司法,推進司法體制和工作機制改革,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發揮司法維護公平正義的作用。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引導群眾自覺守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做好行政復議、法律服務和法律援助工作。加強司法救助,對貧困群眾減免訴訟費,完善司法便民制度。健全對司法的監督機制,加強司法廉政建設。

第四章 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

堅持主體功能區發展理念。明確重點開發區、農業生產區、生態保護區的主體功能,加強基本農田保護,加快生態功能區的建設,促進集約集聚發展。要同步規劃 、同步建設、緊密銜接、相互耦合、資源共享。

合理構建產業空間布局。以產業集聚區和專業園區為基地,以服務主導產業的研發、設計、信息技術、現代物流、會展、供應鏈管理企業為龍頭,以互聯網+、電子商務為技術支撐,以配套加工企業和原料生產基地為節點,形成城鄉產業合理分工協作的鏈條布局。

堅持產城互動、以城帶鄉、城鄉一體化理念。科學規劃建設城鎮體系,統籌推進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合理開發利用建設用地、農業用地、生態保護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合理配置公共服務資源。促進義務教育和就業培訓均等 化,加強農村留守兒童管理,提高農村老年人養老和生活保障水平。大力推進縣級公立醫院扶持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的專項計劃,改善農村醫療衛生條件。加快大數據開發利用,為人口、就業、社會保障提供高效管理和服務。積極發展遠程教育和遠程醫療,最大限度方便基層群眾。推進公共服務資源向農村延伸,促進各類生產要素在城鄉合理流動。

第五章 加強精神文明建設

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在全社會形成共同理想信念、強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規范。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廣泛開展中國夢宣傳、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深入開展道德實踐和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形成做文明人、辦文明事的良好社會風尚。

以道德建設、法治建設、誠信建設和服務型機關建設為切入點,扎實開展官德、商德、醫德、師德為重點的道德教育實踐活動,深入開展文明服務、文明執法、文明經營、文明旅游、文明餐桌、文明交通專項行動,深入推進“六大文明”示范點建設。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組織開展“我的中國夢”主題教育活動,踐行未成年人文明行為規范,推進鄉村學校少年宮建設。

培育踐行社會文明風尚,廣泛開展學雷鋒志愿服務,大力推進志愿服務,制度化。建立完善道德模范評選表彰制度、幫扶禮遇制度,開展身邊好人、最美人物、時代楷模、凡人善舉推舉活動,開展黨員干部、文化界、教育界、科技界人士及企業家“重品行、樹形象、做榜樣”活動。大力開展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加強基層思想文化建設。

深入開展省級、國家級文明縣城創建活動,廣泛開展文明標兵戶、黨員示范戶、致富能手戶、好媳婦、好公婆等細胞工程,大力開展文明村鎮、文明集市、星級文明戶創建,實施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

第六章 加強社會信用體系建設

以公共信用信息平臺建設為基礎,以褒揚誠信、懲戒失信為重點,堅持教育引導與依法監管相結合,堅持專項整治與建立長效機制相結合,著力增強全縣人民的誠信意識,著力解決誠信方面的突出問題,著力營造講誠實、守信用的輿論環境、市場環境、社會環境,著力推進誠信建設制度化、規范化、長效化,為加快建設誠信內鄉提供有力支撐。

大力推進政務誠信建設。建立健全政務信息公開制度,進一步細化信息公開的欄目,充實信息公開的內容,完善政務公示制度、新聞發布制度、重大事項聽證制度、新聞預告制度和通報制度,充分利用政府公報、文件、新聞發布會、電視、廣播、報紙、雜志、網絡等載體,促進政務信息的立體式公開。加快建立公共信用信息平臺,整合收集各部門的信息,實現信息資源共享,方便信用信息查詢和應用。政府部門要當誠實守信的表率,在招商引資、項目建設、社會事業發展等方面踐行承諾。在行政審批、招投標、財政資金安排、資格認可等方面自覺使用信用評估報告。

重點推進商務誠信建設。制定出臺守信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辦法,歸集工商、稅務、質量、價格、安全、環保、社保、用工、招投標、投融資、政府采購等方面信用信息,并實現互聯互通,形成守信者“處處守信,事事方便”、失信者“一處違規、處處受限”的信用聯動獎懲機制。鼓勵和引導企業和個人等市場主體查詢交易對象的信用信息、應用由第三方機構提供的信用產品和服務,使失信者在市場交易中受到制約。依法加大對守信者的激勵力度,對守信者實行優先辦理、簡化程序、“綠色通道”和重點支持等激勵政策;推進部門聯動,重點在許可準入、用地審批、環評審核、認證管理、專利申請、財稅扶持、政府采購、科技獎勵、評先評優、社保監管、人事考試、信用評級、品牌培育、商標注冊、招投標管理、信貸融資等方面建立失信聯合懲戒機制。

加強司法公信建設。深化司法體制和工作機制改革,推進執法規范化建設,嚴密執法程序,堅持有法必依、違法必究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完善司法機關之間的相互監督制約機制,強化司法機關的內部監督,實現以監督促公平、促公正、促公信。推進公安、司法辦案信息公開,制裁商業欺詐和恣意違約毀約等失信行為,引導誠實守信風尚。

全面推進社會誠信建設。加強醫療衛生機構信用管理和行業誠信作風建設,開展醫務人員醫德綜合評價,懲戒收受賄賂、過度診療等違法和失信行為,建立誠信醫療服務體系。加快完善藥品安全領域信用制度,建立藥品研發、生產和流通企業信用檔案。構建居民家庭經濟狀況核對信息系統,建立和完善低收入家庭認定機制,確保社會救助、保障性住房等民生政策公平、公正和健康運行。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險基金管理制度,提高基金征收、管理、支付等各環節的透明度。建立用人單位拖欠工資違法行為公示制度,規范用工行為,加強對勞動合同履行和仲裁的管理。推進環境監測、信息與統計能力建設,加強環保信用數據的采集和整理,實現環境保護工作業務協同和信息共享,完善環境信息公開目錄。充分發揮輿論監督作用,運用電視、報紙、廣播、網絡等媒體對失信行為進行批評揭露。建立失信行為有獎舉報制度,加大對誠信人物、誠信企業、誠信群體的宣傳力度。

第七章 完善規劃實施機制

“十三五”規劃綱要是統領全縣經濟、社會、文化、生態建設的系統性、全局性規劃,是統一全縣人民思路,凝聚強大合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總綱和行動指南。規劃重在實施,工程重在建設,項目重在落地,措施重在落實。

制定專項規劃。配套制定工業三大主導產業、現代物流、文化旅游、信息科技服務、金融服務等服務業、產業集聚區和特色商業區、交通、能源、水利、現代農業、城鎮體系、城鄉基礎設施、生態環保、教育培訓、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等若干重要的專項規劃,把各個領域、各個行業的發展目標、主要任務、重大項目、重要舉措細化確定下來。要具體制定出各專項規劃的任務分解、完成時限、責任單位和責任人,明確“十三五”期間分年度或分階段的預期目標。

建立完善“十三五”中期評估制度。根據形勢變化和發展的實際,對“十三五”執行情況特別是約束性指標完成情況以及扶貧開發完成情況進行中期評估,找出存在問題及差距,提出有效措施,并通過人大法律程序進行必要的調整。

完善考核評價體系。強化激勵約束機制,對“十三五”規劃涉及的各相關部門及其主要責任人進行跟蹤考核,必要時可進行第三方評估和審計督查,對目標任務完成好的予以表揚激勵,完成不好的特別是造成重大失誤拖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后腿的要予以懲罰和問責。


責任編輯:Neixiang_liuyulong